成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银行风险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1. 引言 | 第14-21页 |
| ·研究问题的来源与选择 | 第14-16页 |
| ·研究问题的来源 | 第14-15页 |
| ·研究问题的选择及其意义 | 第15-16页 |
| ·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结构 | 第16-19页 |
| ·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16-17页 |
| ·本文的分析结构 | 第17-19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19-20页 |
| ·本文的分析方法 | 第19页 |
| ·本文的主要分析工具 | 第19-20页 |
| ·创新及不足 | 第20-21页 |
| ·创新之处 | 第20页 |
|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31页 |
|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背景:城乡统筹 | 第21-24页 |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1-23页 |
| ·多重经济均衡理论 | 第23-24页 |
|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契机和障碍 | 第24-27页 |
| ·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 第24-26页 |
| ·现有土地制度的约束 | 第26-27页 |
|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下的商业银行理论文献 | 第27-30页 |
|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下商业银行发展的理论 | 第27-29页 |
| ·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综述 | 第29-30页 |
| ·文献简评 | 第30-31页 |
| 3. 成都市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扫描 | 第31-38页 |
| ·农地规模化经营和联建模式 | 第31-33页 |
| ·农地规模化经营模式 | 第31-32页 |
| ·联建模式 | 第32-33页 |
| ·农地整理和村庄整理模式 | 第33-35页 |
| ·农地整理模式 | 第33页 |
| ·村庄整理模式 | 第33-35页 |
| ·工业园区和经营性住房模式 | 第35-36页 |
| ·集体土地上的工业园区 | 第35页 |
| ·集体土地上的经营性住房 | 第35-36页 |
| ·锦江模式和温江模式 | 第36-38页 |
| ·锦江模式 | 第36页 |
| ·温江模式 | 第36-38页 |
| 4. 成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风险评级 | 第38-47页 |
| ·农地规模化经营和联建模式的SWOT分析 | 第38-40页 |
| ·农地规模化经营模式的优劣 | 第38-39页 |
| ·联建模式的优劣 | 第39-40页 |
| ·农村土地整理的SWOT分析 | 第40-41页 |
| ·农地整理模式的优劣 | 第40页 |
| ·村庄整理模式的优劣 | 第40-41页 |
| ·工业园区和经营性住房模式的SWOT分析 | 第41-43页 |
| ·集体土地上的工业园模式的优劣 | 第41-42页 |
| ·集体土地上的经营性住房模式的优劣 | 第42-43页 |
| ·锦江模式和温江模式的SWOT分析 | 第43-45页 |
| ·锦江模式的优劣 | 第43-44页 |
| ·温江模式的优劣 | 第44-45页 |
| ·基于SWOT分析的指数化风险评级 | 第45-47页 |
| 5.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资本化改革案例 | 第47-54页 |
| ·锦江的尝试:所有权与使用权统一 | 第47-49页 |
| ·项目概况 | 第47页 |
| ·成本和收益分析 | 第47-48页 |
| ·项目风险分析 | 第48-49页 |
| ·温江的尝试:农村产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 | 第49-53页 |
| ·关于农村房地产权制度的突破 | 第50页 |
| ·温江区建立的农村产权流转平台 | 第50-51页 |
| ·强化金融服务——温江区引入担保机制 | 第51-53页 |
| ·关于两江模式的综合评价 | 第53-54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4-58页 |
|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 ·基本建议 | 第5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后记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