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雷击事故概况与一般防雷措施 | 第8-17页 |
1.1 雷电危害概况 | 第8-10页 |
1.1.1 雷电的热效应 | 第8-9页 |
1.1.2 雷电流的机械效应 | 第9页 |
1.1.3 雷电的过电压效应 | 第9页 |
1.1.4 雷电的电磁效应 | 第9-10页 |
1.2 电力系统防雷的一般措施 | 第10-12页 |
1.2.1 发电厂、变电站的防雷保护 | 第10页 |
1.2.2 直击雷的防护 | 第10-11页 |
1.2.3 侵入波过电压的防护 | 第11-12页 |
1.3 架空输电线路防雷的“四道防线” | 第12-15页 |
1.3.1 针对避免雷击防线 | 第12页 |
1.3.2 针对雷击不闪络 | 第12-13页 |
1.3.3 针对闪络不跳闸 | 第13-15页 |
1.3.4 针对跳闸不停电 | 第15页 |
1.4 新型防雷技术——喷射气体灭弧防雷间隙装置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电弧与爆炸气流动态性能 | 第17-24页 |
2.1 工频交流电弧的灭弧原理 | 第17-18页 |
2.2 电弧的运动速度 | 第18-20页 |
2.3 爆轰高速气流的产生及其动作特性 | 第20-23页 |
2.3.1 爆轰高速气流的运动过程与能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20-21页 |
2.3.2 气体质量流量方程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灭弧防雷保护间隙试验 | 第24-32页 |
3.1 喷射气体灭弧防雷间隙装置工作原理 | 第24-26页 |
3.2 喷射气体灭弧防雷间隙伏秒特性试验 | 第26-29页 |
3.3 灭弧率与喷射气流速度、喷射气流角度的关系 | 第29-32页 |
第四章 灭弧间隙雷击跳闸率计算 | 第32-43页 |
4.1 广西雷击跳闸事故 | 第32-33页 |
4.2 雷击跳闸率的一般算法 | 第33-34页 |
4.2.1 雷电反击跳闸率计算 | 第33页 |
4.2.2 雷电绕击跳闸率计算 | 第33页 |
4.2.3 线路雷击跳闸率 | 第33-34页 |
4.3 装设喷射气体灭弧防雷间隙装置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 第34-36页 |
4.4 求解灭弧防雷间隙雷击跳闸率 | 第36-37页 |
4.5 建模过程 | 第37-41页 |
4.5.1 随机变量的分布与产生 | 第37-39页 |
4.5.2 地面电气几何模型 | 第39-41页 |
4.5.3 雷电流注入点的判断 | 第41页 |
4.6 输电线路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 第43-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