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南京建筑艺术的西风东渐 | 第15-21页 |
一、 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5-16页 |
二、 西方建筑理论早期在中国的传播 | 第16-18页 |
(一) 留学教育对民国时期南京建筑的影响 | 第16-17页 |
(二) 西方建筑的移植对南京民国建筑的发展意义 | 第17-18页 |
三、 对南京民国建筑出现新体系的历史文化性分析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南京民国建筑的类别梳理 | 第21-30页 |
一、 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建筑 | 第21-24页 |
二、 新民族形式建筑 | 第24-27页 |
三、 西方古典式建筑(西方古典主义建筑) | 第27-28页 |
四、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南京民国建筑造型艺术分析 | 第30-34页 |
一、 南京民国建筑的形态特征 | 第30-32页 |
(一) 中国传统宫殿形式建筑的形态特征 | 第30-31页 |
(二) 中西合璧造型特征 | 第31-32页 |
二、 南京民国建筑的立面形态 | 第32-34页 |
(一) 吸收西方建筑形式建筑的立面形态 | 第33页 |
(二) 中国传统宫殿形式建筑的立面形态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南京建筑历史文化价值观 | 第34-39页 |
一、 民国时期南京建筑“民族性”与“科学性”的价值观 | 第34-35页 |
二、 中国固有式的建筑理念 | 第35-36页 |
三、 民国建筑师对传统固有式的反思 | 第36-39页 |
(一) “中国固有式”建筑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二) 在批判中寻求平衡点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对现代建筑国际性展望 | 第39-43页 |
一、 借鉴与融合——对西方先进科技的兼收并蓄 | 第39-40页 |
(一) 建筑美学向科学理性倾斜 | 第39-40页 |
(二) 民国建筑设计功能理性设计理念 | 第40页 |
二、 认同与完善——民国建筑从民族文化到国际性发展 | 第40-43页 |
(一) 民国建筑人才的储备 | 第40-41页 |
(二) 民国建筑制度的完善 | 第41页 |
(三) 从民族文化本位到国际性发展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