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目标、内容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 第13页 |
五 选题的创新性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非非主义诗派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历史语境与文化心理 | 第14-29页 |
第一节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说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非非主义诗派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历史语境 | 第16-24页 |
一 历史的积淀: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历程 | 第17-22页 |
二 外来的食粮: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 | 第22-24页 |
第三节 非非主义诗派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文化心理 | 第24-29页 |
一“准红卫兵”情结 | 第26-27页 |
二“出川情结” | 第27页 |
三 精英情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前非非:后现代主义为主要特征时期 | 第29-43页 |
第一节 变构:解构的变体 | 第30-34页 |
一 解构诗歌语言 | 第31-33页 |
二 解构诗歌文体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前文化还原”:解构文化的极致 | 第34-38页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实验性诗歌创作 | 第38-43页 |
一 零度写作 | 第39-41页 |
二 无体裁写作 | 第41页 |
三 回到声音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后非非:现代主义为主要特征时期 | 第43-51页 |
第一节 主体的回归 | 第43-46页 |
一 承担 | 第43-44页 |
二 介入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语言的敞亮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意象的运用 | 第47-51页 |
一 大鸟 | 第47-49页 |
二 石头 | 第49-50页 |
三 刀锋 | 第50-51页 |
余论 非非主义诗派从后现代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向的原因略说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60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