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3-14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4-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3页 |
1.1.1 无线通信的发展 | 第19-20页 |
1.1.2 5G移动通信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 第20-23页 |
1.2 蜂窝与D2D混合网络 | 第23-28页 |
1.2.1 蜂窝和D2D混合网络架构 | 第23-25页 |
1.2.2 D2D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 第25-28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8-31页 |
第二章 不完全信道状态信息下D2D通信的功率分配 | 第31-49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系统模型和信道模型 | 第32-34页 |
2.2.1 系统模型 | 第32页 |
2.2.2 信道模型 | 第32-34页 |
2.3 无中继情况D2D通信功率分配 | 第34-37页 |
2.4 有中继情况D2D通信功率分配 | 第37-39页 |
2.5 基于不完全信道信息的D2D最优功率分配算法 | 第39-44页 |
2.6 仿真结果 | 第44-46页 |
2.7 小结 | 第46-49页 |
第三章 不完全信道状态信息下基于最优功率分配的模式选择 | 第49-67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模式分类 | 第49-51页 |
3.3 无中继情况D2D通信模式选择 | 第51-54页 |
3.4 有中继情况D2D通信模式选择 | 第54-56页 |
3.5 基于不完全信道信息的D2D联合功率分配与模式选择算法 | 第56-62页 |
3.5.1 系统模型 | 第56-57页 |
3.5.2 CSI模型 | 第57-58页 |
3.5.3 基于不完全信道信息(CSI)的JPAMS算法 | 第58-62页 |
3.6 仿真结果 | 第62-66页 |
3.7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蜂窝网络下D2D通信的干扰管理研究 | 第67-83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基于干扰对齐的D2D通信干扰协调 | 第67-79页 |
4.2.1 干扰对齐原理 | 第68-70页 |
4.2.2 干扰模型分析 | 第70-72页 |
4.2.3 单小区混合系统中的干扰对齐算法设计 | 第72-76页 |
4.2.4 多小区混合系统中的干扰对齐算法设计 | 第76-79页 |
4.3 仿真结果 | 第79-81页 |
4.4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全双工D2D通信系统的干扰协调 | 第83-103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全双工通信的特点和自干扰消除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83-91页 |
5.2.1 双工通信的特点 | 第83-85页 |
5.2.2 研究现状 | 第85-91页 |
5.3 全双工D2D通信自干扰消除技术 | 第91-102页 |
5.3.1 系统场景 | 第91-92页 |
5.3.2 无中继全双工双向D2D通信中的联合自干扰和互干扰消除方案 | 第92-95页 |
5.3.3 全双工中继D2D单向通信的联合自干扰和互干扰消除方案 | 第95-98页 |
5.3.4 仿真结果 | 第98-102页 |
5.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111页 |
1. 公式(2-33)信噪比r表达式的推导 | 第105-107页 |
2. 定理2.1证明中KKT条件求解的过程 | 第107-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
1. 基本情况 | 第125页 |
2. 教育背景 | 第125页 |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