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研究

中文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7页
英文缩略表第18-19页
前言第19-21页
第一部分 脾胃湿热证古代文献研究概述第21-27页
    1.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的研究第21-23页
    2.脾胃湿热证方证研究第23-27页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现代期刊的数据挖掘第27-54页
    1.资料与方法第27-29页
        1.1 研究对象第27页
        1.2 纳入标准第27-28页
        1.3 排除标准第28页
        1.4 检索数据库第28页
        1.5 文献筛选第28-29页
        1.6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第29页
    2.检索结果第29页
    3.数据挖掘第29-48页
        3.1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证型数据挖掘第29-31页
        3.2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各症状数据挖掘第31-33页
        3.3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脉象数据挖掘第33-35页
        3.4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舌象数据挖掘第35-37页
        3.5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方剂数据挖掘第37-39页
        3.6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药物数据挖掘第39-43页
        3.7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药物加减数据挖掘第43-47页
        3.8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发病地域数据挖掘第47-48页
    4.讨论与结论第48-54页
第三部分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第54-92页
    1.研究病例的来源第54页
    2.诊断标准第54-56页
        2.1 慢性胃炎西医诊断第54-55页
        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第55-56页
        2.3 内镜诊断标准第56页
        2.4 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第56页
    3.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第56-57页
        3.1 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第56-57页
        3.2 胃粘膜慢性炎症分级标准第57页
        3.4 病理组织学分级诊断标准第57页
    4.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第57-58页
    5.研究内容第58-61页
        5.1 技术路线第59-60页
        5.2 研究方法第60-61页
    6.结果第61-83页
        6.1 一般资料结果第61-68页
            6.1.1 慢性胃炎年龄、性别比例分析第61-63页
            6.1.2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病程和加重时间分析第63-65页
            6.1.3 各地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第65-66页
            6.1.4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饮食偏好分析第66-67页
            6.1.5 慢性胃炎各证型的诱发因素分析第67-68页
        6.2 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结果第68-72页
            6.2.1 慢性胃炎各证型的症状加重时间第68-69页
            6.2.2 慢性胃炎各证型与症状出现频次结果第69-72页
        6.3 慢性胃炎患者舌象在各型中的研究第72-77页
            6.3.1 慢性胃炎患者舌质的研究第72-75页
            6.3.2 慢性胃炎患者舌苔的研究第75-77页
        6.4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症状严重程度量化研究第77-78页
        6.5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湿热偏盛量化研究第78-80页
        6.6 慢性胃炎胃镜像第80-82页
        6.7 慢性胃炎各证型幽门螺杆菌分布情况第82-83页
        6.8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聚类分析第83页
    7.讨论与结论第83-92页
第四部分 结语第92-96页
    1.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特点第92页
    2.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研究的目的、意义第92-93页
    3.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研究的创新点第93-95页
    4.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文献综述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研究进展第101-112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附录第112-124页
    附表1 病例报告表填写说明第112-118页
    附表2.慢性胃炎症状分级量化表第118-119页
    附表3.痞满证的症状分级量化表第119-120页
    附表4.湿热蕴脾证的症状分级量化表第120-121页
    附表5.慢性胃炎证型名称统一表第121-123页
    附表6.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症状名称统一表第123-12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APK信号通路的淫羊藿苷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光照对皱纹盘鲍生长、行为、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