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1.1 虾青素概述 | 第12-15页 |
1.1.1 虾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1.2 虾青素的应用和来源 | 第13-15页 |
1.2 雨生红球藻 | 第15-27页 |
1.2.1 雨生红球藻概述 | 第15-16页 |
1.2.2 雨生红球藻合成虾青素的代谢路径 | 第16-20页 |
1.2.3 脂质与虾青素合成 | 第20-21页 |
1.2.4 虾青素在雨生红球藻光保护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1.2.5 活性氧与虾青素合成 | 第22-23页 |
1.2.6 雨生红球藻的规模化养殖 | 第23-26页 |
1.2.7 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的分离提取 | 第26-27页 |
1.3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和机理 | 第27-32页 |
1.3.1 等离子体概述 | 第27-28页 |
1.3.2 低温等离子体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和机理 | 第28-32页 |
1.4 微生物育种的研究 | 第32-35页 |
1.4.1 微生物常用的选育技术和方法 | 第33-34页 |
1.4.2 雨生红球藻育种的研究现状 | 第34-35页 |
1.5 生物光谱及应用 | 第35-40页 |
1.5.1 红外光谱及其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36-39页 |
1.5.2 拉曼光谱及其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39-40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40-42页 |
第二章 雨生红球藻的光谱学特征 | 第42-54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4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2.2.1 材料 | 第42-43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2.2.3 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2.2.4 红外和拉曼光谱及成像的测定 | 第44-45页 |
2.2.5 三维荧光的测定 | 第4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2.3.1 雨生红球藻的红外光谱与归属 | 第45-47页 |
2.3.2 雨生红球藻的红外显微光谱成像 | 第47-49页 |
2.3.3 雨生红球藻的拉曼显微光谱成像 | 第49-51页 |
2.3.4 雨生红球藻的三维荧光光谱 | 第51-52页 |
2.4 总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低温等离子体诱变雨生红球藻及光谱筛选 | 第54-81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54-5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3.2.1 雨生红球藻的培养 | 第55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3.2.3 雨生红球藻突变体的光谱学筛选 | 第55-57页 |
3.2.4 雨生红球藻突变株的分析 | 第57-59页 |
3.2.5 低温等离子体诱变雨生红球藻的生物学效应的检测 | 第59-6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0-79页 |
3.3.1 低温等离子体诱变雨生红球藻实验条件和参数 | 第60-61页 |
3.3.2 高产虾青素雨生红球藻的中红外光谱分析筛选 | 第61-66页 |
3.3.3 高产虾青素雨生红球藻的拉曼光谱分析筛选 | 第66-68页 |
3.3.4 高产虾青素雨生红球藻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筛选 | 第68-72页 |
3.3.5 高产虾青素雨生红球藻突变株的性状分析 | 第72-76页 |
3.3.6 低温等离子体诱变雨生红球藻生物学效应和机理的初探 | 第76-79页 |
3.4 总结与讨论 | 第79-8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4.1 总结 | 第81-82页 |
4.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8页 |
附录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