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病毒特性 | 第13-18页 |
1.1 感染宿主与致病性 | 第13-14页 |
1.2 病毒理化特性 | 第14页 |
1.3 致病机制 | 第14页 |
1.4 病毒基因功能 | 第14-15页 |
1.5 病毒蛋白功能 | 第15-16页 |
1.6 病毒复制周期 | 第16-18页 |
1.6.1 吸附 | 第16页 |
1.6.2 穿入与脱壳 | 第16页 |
1.6.3 生物合成 | 第16-17页 |
1.6.4 衣壳形成与基因组组装 | 第17页 |
1.6.5 组装与释放 | 第17页 |
1.6.6 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2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8-19页 |
2.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 第18页 |
2.2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第18-19页 |
3 PCR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3.1 Taqman探针法 | 第19页 |
3.2 SYBR Green荧光定量法 | 第19页 |
3.3 普通PCR | 第19-20页 |
3.4 多重PCR | 第20页 |
4 疫苗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4.1 灭活疫苗 | 第20页 |
4.2 弱毒疫苗 | 第20-21页 |
4.3 DNA疫苗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第二章 华东地区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与流行毒株分离鉴定 | 第27-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1.1 病料及处理 | 第28页 |
1.2 试剂、仪器、试验动物 | 第28页 |
1.3 细胞、病毒、血清 | 第28页 |
1.4 引物与PCR反应条件 | 第28-29页 |
1.5 病毒D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1.6 病毒分离 | 第30页 |
1.7 病毒半数细胞感染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1.8 病毒半数致死量测定 | 第31页 |
1.9 伪狂犬病毒ELISA抗体检测 | 第31-32页 |
1.9.1 gE抗体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1.9.2 gB抗体检测方法 | 第32页 |
2 结果 | 第32-40页 |
2.1 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第32-35页 |
2.1.1 gE检测结果 | 第33-35页 |
2.1.2 gB检测结果 | 第35页 |
2.2 PRV PCR检测结果 | 第35-37页 |
2.2.1 PCR扩增结果 | 第35页 |
2.2.2 病料PCR检测统计结果 | 第35-37页 |
2.3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37-40页 |
2.3.1 病毒分离 | 第37-38页 |
2.3.2 PCR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2.3.3 病毒TCID50测定 | 第39-40页 |
2.3.4 攻毒试验结果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第三章 鉴别伪狂犬经典毒株与变异毒株的PCR方法的建立 | 第45-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50页 |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45-46页 |
1.2 病毒和病料 | 第46页 |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6-47页 |
1.4 病毒DNA提取 | 第47页 |
1.5 病毒RNA提取与反转录 | 第47页 |
1.6 两步法PCR | 第47-48页 |
1.7 特异性试验 | 第48-49页 |
1.7.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8-49页 |
1.7.2 PCR方法特异性验证 | 第49页 |
1.8 敏感性试验 | 第49页 |
1.9 常规PRV gE PCR检测方法 | 第49-50页 |
1.10 国家标准PRV gE PCR检测方法 | 第50页 |
2 结果 | 第50-54页 |
2.1 PCR扩增结果 | 第50-51页 |
2.2 特异性试验 | 第51-52页 |
2.2.1 重组质粒构建 | 第51页 |
2.2.2 特异性试验 | 第51-52页 |
2.3 敏感性试验 | 第52-54页 |
2.3.1 检测病毒液 | 第52-53页 |
2.3.2 检测重组质粒DNA模板 | 第53-54页 |
2.4 重复性试验 | 第54页 |
2.5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猪伪狂犬病毒gE/gI缺失灭活疫苗制备与免疫保护效力试验 | 第59-7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4页 |
1.1 细胞、病毒与实验动物 | 第60页 |
1.1.1 细胞 | 第60页 |
1.1.2 病毒 | 第60页 |
1.1.3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1.2 实验试剂、仪器 | 第60页 |
1.3 最适灭活剂与灭活条件的选择 | 第60-61页 |
1.3.1 甲醛灭活试验 | 第60-61页 |
1.3.2 BEI灭活试验 | 第61页 |
1.4 攻毒剂量的确定 | 第61-62页 |
1.5 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 | 第62页 |
1.5.1 疫苗的配制 | 第62页 |
1.5.2 试验方案 | 第62页 |
1.6 猪体免疫保护试验 | 第62-64页 |
1.6.1 疫苗的配制 | 第62-63页 |
1.6.2 试验流程 | 第63页 |
1.6.3 评估指标的检测 | 第63-64页 |
2 结果 | 第64-72页 |
2.1 最适灭活剂与灭活条件的选择 | 第64-65页 |
2.1.1 甲醛灭活方法 | 第64页 |
2.1.2 BEI灭活方法 | 第64-65页 |
2.2 小鼠攻毒剂量确定 | 第65页 |
2.3 小鼠免疫保护试验 | 第65-68页 |
2.3.1 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水平测定 | 第65-66页 |
2.3.2 攻毒后小鼠存活情况 | 第66-67页 |
2.3.3 攻毒后肉眼病变 | 第67-68页 |
2.4 猪体免疫保护试验 | 第68-72页 |
2.4.1 免疫猪血清ELISA抗体与中和抗体水平 | 第68-69页 |
2.4.2 攻毒后临床症状 | 第69-70页 |
2.4.3 攻毒后病理学变化 | 第70-71页 |
2.4.4 攻毒后组织病毒载量 | 第71-72页 |
3 讨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全文总结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