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写词(ABBREVIATIONS)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 水稻脆茎突变体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2 水稻脆茎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2.1 水稻脆茎突变体的获得 | 第15-16页 |
2.2 水稻脆茎突变体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 第16-18页 |
2.3 水稻脆茎突变体的生化基础 | 第18-20页 |
2.4 水稻脆茎突变体的分子基础 | 第20-22页 |
3 水稻脆茎突变体的应用前景 | 第22-23页 |
4 水稻饲用开发利用概况 | 第23-25页 |
4.1 脆茎突变体的饲料价值 | 第23-24页 |
4.2 饲料营养品质 | 第24-25页 |
5 栽培和环境对饲料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25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第二章 脆茎突变体水稻生物学特性和力学特性研究 | 第32-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1.1 材料 | 第33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 第34-35页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2.1 突变体与野生型表型差异 | 第35-36页 |
2.2 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性状差异 | 第36-37页 |
2.3 突变体与野生型茎秆形态差异 | 第37-42页 |
2.4 突变体与野生型茎秆化学组成差异 | 第42-43页 |
2.5 突变体与野生型茎秆结构解剖特征比较 | 第43-44页 |
2.6 突变体与野生型机械强度比较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3.1 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形态差异 | 第45-46页 |
3.2 突变体与野生型茎秆化学组成差异 | 第46页 |
3.3 突变体与野生型茎秆解剖学特征差异 | 第46页 |
3.4 突变体与野生型机械强度差异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第三章 栽培措施对脆茎突变体水稻饲料价值影响研究 | 第52-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1.1 材料 | 第52-53页 |
1.2 田间试验 | 第53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2.1 不同收获时期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茎叶鞘化学成分 | 第55-56页 |
2.2 不同收获时期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穗部化学成分 | 第56-57页 |
2.3 不同收获时期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植株化学成分 | 第57-59页 |
2.4 氮肥对不同收获时期水稻茎叶鞘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59-60页 |
2.5 氮肥对不同收获时期水稻穗部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60-61页 |
2.6 氮肥对不同收获时期水稻植株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61-63页 |
3 讨论 | 第63-66页 |
3.1 脆茎突变体D12W230、D12W231的饲料价值 | 第63页 |
3.2 水稻脆茎突变体D12W230、D12W231适宜的氮肥管理方式 | 第63-64页 |
3.3 水稻脆茎突变体D12W230、D12W231不同收获时期的饲料价值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 | 第68-74页 |
1 全文讨论 | 第68-69页 |
1.1 水稻脆茎突变体及其饲料价值 | 第68页 |
1.2 栽培措施对水稻脆茎突变体饲料价值的影响 | 第68-69页 |
2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3 创新点 | 第70页 |
4 不足之处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