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公民公共精神的含义及特点研究 | 第12-15页 |
1.3.2 公民公共精神的研究维度 | 第15-17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设计与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4.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 公民公共精神的理论分析框架与可操作化 | 第21-28页 |
2.1 公民公共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1.1 德性论 | 第21页 |
2.1.2 理性选择理论 | 第21-22页 |
2.1.3 公共生活伦理 | 第22-23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3-25页 |
2.3 变量设计 | 第25-28页 |
2.3.1 因变量测量 | 第25-26页 |
2.3.2 自变量测量 | 第26-27页 |
2.3.3 控制变量测量 | 第27-28页 |
3 公民公共精神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第28-41页 |
3.1 山东省L市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况 | 第28-29页 |
3.1.1 L市经济发展概述 | 第28页 |
3.1.2 L市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 | 第28-29页 |
3.1.3 L市科教文卫体事业的概述 | 第29页 |
3.2 调查方案与样本特征 | 第29-32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29-30页 |
3.2.2 问卷调查实施 | 第30-31页 |
3.2.3 样本基本特征 | 第31-32页 |
3.3 公民公共精神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 第32-37页 |
3.3.1 公民法律意识 | 第32-33页 |
3.3.2 公民公共德性 | 第33-34页 |
3.3.3 公民参与行为 | 第34-35页 |
3.3.4 公民慈善行为 | 第35页 |
3.3.5 公民奉献精神 | 第35-36页 |
3.3.6 公民公共精神总体评价 | 第36-37页 |
3.4 公民公共精神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第37-41页 |
3.4.1 传统道德观 | 第37-38页 |
3.4.2 个人理性 | 第38-39页 |
3.4.3 公共生活空间 | 第39页 |
3.4.4 公民公共精神影响因素总体评价 | 第39-41页 |
4 公民公共精神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1-50页 |
4.1 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41-43页 |
4.1.1 因变量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41-43页 |
4.1.2 自变量各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43页 |
4.2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4.3 回归分析 | 第44-50页 |
4.3.1 公民公共精神五维度的影响因素验证 | 第45-47页 |
4.3.2 公民公共精神的影响因素验证 | 第47-50页 |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0-52页 |
5.2.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公共理性 | 第50-51页 |
5.2.2 完善公民文化建设,拓展公民的公共生活空间 | 第51页 |
5.2.3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提供公共精神培育的物质基础 | 第51-52页 |
5.2.4 强化激励措施,加强弘扬奉献精神 | 第52页 |
5.2.5 加快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公民的公共参与行为 | 第52页 |
5.3 研究不足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