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河南井楼中区H3Ⅲ油组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4页
第一章 储层细分与对比及砂体分布规律第14-25页
    1.1 精细储层细分与对比第14-20页
        1.1.1 储层细分对比的依据第14页
        1.1.2 储层细分对比方案的确定第14-17页
        1.1.3 纵横向联井剖面对比第17-20页
    1.2 砂体分布规律研究第20-25页
        1.2.1 砂体纵向及平面的发育特征第20-24页
        1.2.2 砂地比反应多物源体系对砂体的控制第24-25页
第二章 隔夹层分布特征第25-32页
    2.1 隔夹层的类型及定性识别第25-29页
        2.1.1 隔夹层的类型及特征第25-26页
        2.1.2 层间及层内隔夹层的对比第26-29页
    2.2 主要层间隔夹层分布特征研究第29-32页
        2.2.1 主要层间隔夹层的发育情况第29页
        2.2.2 层间隔层的平面分布特征第29-32页
第三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第32-46页
    3.1 典型沉积相标志第32-37页
        3.1.1 岩心观察描述第32-33页
        3.1.2 沉积韵律的类型第33-34页
        3.1.3 典型沉积构造第34-36页
        3.1.4 沉积微相标志及测井相分析第36-37页
    3.2 沉积微相分析第37-46页
        3.2.1 取心井单井相分析第37-39页
        3.2.2 沉积微相类型及测井相模式第39-41页
        3.2.3 剖面相分析第41-44页
        3.2.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第44-46页
第四章 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第46-57页
    4.1 储层孔隙度纵向及平面分布特征第46-51页
        4.1.1 孔隙度纵向分布特征第46-49页
        4.1.2 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第49-51页
    4.2 储层渗透率纵向及平面分布特征第51-57页
        4.2.1 渗透率纵向分布特征第51-54页
        4.2.2 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第54-57页
第五章 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第57-82页
    5.1 井楼中区H3Ⅲ油组原油物性特征及成因分析第57-64页
        5.1.1 井楼中区H3Ⅲ油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第57-62页
        5.1.2 井楼中区H3Ⅲ油组稠油成因分析第62-64页
    5.2 有效厚度及小层平面含油特征第64-67页
        5.2.1 有效厚度纵向发育情况第64页
        5.2.2 有效厚度平面分布特征及小层平面图第64-67页
    5.3 典型油藏剖面解剖及油水分布规律第67-76页
        5.3.1 典型油藏剖面第67-72页
        5.3.2 井楼中区不同区块的有藏特征第72-74页
        5.3.3 油水分布规律再认识第74-76页
    5.4 主要油藏类型第76-80页
        5.4.1 局部鼻状构造油藏第76-79页
        5.4.2 地层不整合油藏第79页
        5.4.3 岩性油藏第79页
        5.4.4 断块油藏及断层—岩性油藏第79-80页
    5.5 油水分布主要控制因素第80-82页
        5.5.1 构造高部位油水分布受局部构造和不整合面的共同控制第80页
        5.5.2 断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第80页
        5.5.3 多物源砂体的相互叠置对油水分布的控制第80-81页
        5.5.4 岩性及沉积相带对油藏的控制第81-82页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龙凹陷高台子油层沉积特征研究
下一篇:辽河坳陷双台子地区沙三段致密砂岩储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