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苓降脂颗粒对高脂血症脾虚痰瘀阻滞证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 第12-18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2-14页 |
1.1 疾病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1.4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4页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4页 |
1.6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4页 |
1.7 不良事件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14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14-15页 |
3. 观察内容 | 第15-16页 |
3.1 一般性资料 | 第15页 |
3.2 安全性指标 | 第15-16页 |
3.3 疗效指标 | 第16页 |
4. 疗效评定 | 第16-17页 |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页 |
4.2 实验室检查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5. 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8-19页 |
1.1 病例收集情况 | 第18页 |
1.2 性别 | 第18页 |
1.3 年龄 | 第18-19页 |
1.4 病程 | 第19页 |
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19-23页 |
2.1 两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第19-20页 |
2.2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20-21页 |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1页 |
2.4 两组血脂水平指标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2.5 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 第22-23页 |
3. 药物安全性与不良事件观察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33页 |
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4页 |
2.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研究 | 第24-26页 |
2.1.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4-25页 |
2.2 高脂血症的治疗 | 第25-26页 |
2.3 高脂血症的危害 | 第26页 |
2.4 C-反应蛋白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 第26页 |
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第26-29页 |
3.1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名归属 | 第26页 |
3.2 病因病机 | 第26-28页 |
3.2.1 病因 | 第27页 |
3.2.2 病机 | 第27-28页 |
3.3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3.3.1 单味中药研究 | 第28页 |
3.3.2 中药经验复方的研究 | 第28-29页 |
3.3.3 针灸治疗 | 第29页 |
3.4 脾虚痰瘀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 第29页 |
4. 蓝苓降脂颗粒防治高脂血症机制探讨 | 第29-32页 |
4.1 蓝苓降脂颗粒的组方依据 | 第29-30页 |
4.2.蓝苓降脂方的方解及药理研究 | 第30-32页 |
5. 问题及展望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附录A 临床观察表 | 第39-45页 |
附录 B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第45-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