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来源与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3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对象概况 | 第15-21页 |
1.5.1 《垄上行》栏目概况 | 第15-17页 |
1.5.2 我国对农电视栏目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5.3 我国电视栏目品牌化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2 《垄上行》的品牌定位 | 第21-26页 |
2.1 理念定位:服务"三农"体系 | 第21-22页 |
2.1.1 农业:提供农业技术信息 | 第21页 |
2.1.2 农村:推动新农村建设 | 第21-22页 |
2.1.3 农民:帮助农民致富 | 第22页 |
2.2 市场定位:凸显农民主体地位 | 第22-24页 |
2.2.1 农民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 第23页 |
2.2.2 农民作为主动求助者 | 第23-24页 |
2.2.3 农民作为正能量给予者 | 第24页 |
2.3 内容定位:打造"农家乐"模式 | 第24-26页 |
2.3.1 服务性 | 第24-25页 |
2.3.2 娱乐性 | 第25页 |
2.3.3 关爱性 | 第25页 |
2.3.4 本土性 | 第25-26页 |
3 《垄上行》的品牌包装 | 第26-28页 |
3.1 外在包装 | 第26页 |
3.2 内在包装 | 第26-28页 |
3.2.1 栏目风格 | 第26-27页 |
3.2.2 演播室的包装 | 第27页 |
3.2.3 主持人及记者的包装 | 第27-28页 |
4 《垄上行》的品牌推广与营销 | 第28-32页 |
4.1 《垄上行》的品牌推广策略 | 第28-29页 |
4.1.1 互动推广 | 第28页 |
4.1.2 主持人推广 | 第28-29页 |
4.1.3 广告推广 | 第29页 |
4.2 《垄上行》的品牌营销策略 | 第29-32页 |
4.2.1 常规营销 | 第29-30页 |
4.2.2 专项营销 | 第30页 |
4.2.3 活动营销 | 第30页 |
4.2.4 口碑营销 | 第30-32页 |
5 《垄上行》的品牌延伸 | 第32-37页 |
5.1 线上:由栏目到频道 | 第32-34页 |
5.1.1 全省《垄上行》,构建城市台联播联盟 | 第32-33页 |
5.1.2 由市级栏目成为省级栏目 | 第33-34页 |
5.2 线下:以频道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 | 第34-37页 |
5.2.1 市场化运营:湖北长江垄上传媒有限公司 | 第35页 |
5.2.2 创新型对农信息服务运营商:垄上新农会 | 第35页 |
5.2.3 绿色有机产品研发及销售:垄上优选 | 第35-36页 |
5.2.4 农资农技平台型服务商:垄上新公社 | 第36页 |
5.2.5 进城务工一站式求职服务:垄上人力 | 第36页 |
5.2.6 彩信业务:垄上手机报 | 第36-37页 |
6 《垄上行》品牌运营的优势与不足 | 第37-47页 |
6.1 《垄上行》品牌运营成功的原因 | 第39-40页 |
6.1.1 准确定位,打造本土品牌 | 第39页 |
6.1.2 用品牌效应促进栏目品质的提高 | 第39页 |
6.1.3 用产业运营的方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第39页 |
6.1.4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第39-40页 |
6.2 《垄上行》品牌运营的不足之处 | 第40-41页 |
6.2.1 栏目覆盖范围较为局限 | 第40页 |
6.2.2 栏目内容具有地方性特色,但是对其他地方参考性不大 | 第40页 |
6.2.3 广告内容较为单一,播放时间长 | 第40-41页 |
6.2.4 栏目制作不够精良 | 第41页 |
6.2.5 栏目影响力有限 | 第41页 |
6.3 《垄上行》品牌运营的建议 | 第41-43页 |
6.3.1 加深区域内影响力,走向全国 | 第41-42页 |
6.3.2 关注弱势群体 | 第42页 |
6.3.3 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双向流动 | 第42页 |
6.3.4 提高栏目的时效性 | 第42-43页 |
6.3.5 拓展延伸空间 | 第43页 |
6.3.6 增强创新意识 | 第43页 |
6.4 关于对农栏目的建议 | 第43-44页 |
6.5 关于地方性电视台运作的建议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