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走出巴颜喀拉》创作的背景及内容简介 | 第8-12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8-9页 |
第二节 作品产生的背景 | 第9-10页 |
第三节 《走出巴颜喀拉》内容简介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民族精神是李伯安水墨人物画的灵魂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民族精神的内涵 | 第12页 |
第二节 李伯安作品富有民族精神的原因 | 第12-15页 |
一、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及其作品对李伯安的影响 | 第12-13页 |
二、儒家“入世”思想对李伯安的影响 | 第13页 |
三、李伯安对表现对象特点的把握 | 第13-14页 |
四、李伯安与时代流风的对话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走出巴颜喀拉》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从《走出巴颜喀拉》看李伯安水墨人物画的形式语言 | 第16-24页 |
第一节 构图特点 | 第16-17页 |
一、饱满的长卷式构图 | 第16-17页 |
二、时空观上的自由组合 | 第17页 |
三、动态静态相结合 | 第17页 |
第二节 造型特点 | 第17-20页 |
一、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意向造型 | 第17-18页 |
二、塑造典型的雕塑般的艺术形象 | 第18-19页 |
三、注重面部刻画 | 第19页 |
四、加强对比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笔墨特征 | 第20-24页 |
一、“焦墨”积墨法的运用 | 第21页 |
二、“线”的继承和创新 | 第21-23页 |
三、强调黑白冲突 | 第23-24页 |
第四章 《走出巴颜喀拉》对我的启示 | 第24-28页 |
第一节 情感表达和形式语言密不可分 | 第24页 |
第二节 画品即人品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绘画作品应体现当代生活,有时代的高度和深度 | 第25-26页 |
第四节 以传统为基础,对其他艺术形式借鉴 | 第26-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后记 | 第31-32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