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心病学术思想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心病研究简介 | 第9-13页 |
1. 明代以前主要医籍对心病的论述 | 第9页 |
2. 现代对《景岳全书》心病的研究 | 第9-11页 |
3. 课题研究内容的纳入标准和原则 | 第11-13页 |
第二部分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29页 |
1. 《景岳全书》简介 | 第13-14页 |
·成书背景 | 第13页 |
·内容简介 | 第13-14页 |
·版本简介 | 第14页 |
2. 作者简介 | 第14-15页 |
·生平简介 | 第14-15页 |
·学术简介 | 第15页 |
3. 心为一身之主 | 第15-18页 |
·心主神系存亡 | 第15-16页 |
·心统血而合脉 | 第16页 |
·心统血 | 第16页 |
·心合脉 | 第16页 |
·心与诸脏相关 | 第16-17页 |
·心与肝 | 第16页 |
·心与脾 | 第16-17页 |
·合与肺 | 第17页 |
·心与肾 | 第17页 |
·心与诸脏互藏 | 第17-18页 |
4. 心病病因病机 | 第18-22页 |
·七情内伤 | 第18-20页 |
·忧愁悲苦 气机郁结 | 第19页 |
·过喜伤心 出入失常 | 第19页 |
·久思多欲 气郁血耗 | 第19页 |
·郁怒不节 气血逆乱 | 第19-20页 |
·惊恐伤心 气机异常 | 第20页 |
·六淫外感 | 第20页 |
·饮食起居 | 第20-21页 |
·饮食不当 气机不畅 | 第21页 |
·劳倦暗耗 气血虚损 | 第21页 |
·素禀虚弱 | 第21页 |
·年老体衰 | 第21页 |
·药误所致 | 第21-22页 |
5. 诊病重视脉法 | 第22-24页 |
·脉有方圆 须明规矩 | 第22页 |
·持脉之道 须明常变 | 第22-24页 |
·脉有难凭 四诊合参 | 第24页 |
6. 心病论治略例 | 第24-29页 |
·忧思伤心证治 | 第24-25页 |
·惊恐伤心证治 | 第25页 |
·郁火扰神证治 | 第25页 |
·心气虚弱证治 | 第25-26页 |
·心血不足证治 | 第26页 |
·寒邪入中证治 | 第26页 |
·暑热伤心证治 | 第26页 |
·心经实热证治 | 第26-27页 |
·心经虚热证治 | 第27页 |
·痰闭心窍证治 | 第27页 |
·痰饮扰心证治 | 第27-28页 |
·心肾同病证治 | 第28页 |
·心肝同病证治 | 第28页 |
·心肺同病证治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心病学术特点和现实意义 | 第29-35页 |
1. 强调正虚是发病基础 | 第29页 |
2. 气机异常是关键病机 | 第29页 |
3. 四诊之中尤重脉诊 | 第29-30页 |
4. 治疗特点述要 | 第30-32页 |
·重视补虚 | 第30页 |
·疗虚贵在精专 | 第30页 |
·治实多兼补益 | 第30页 |
·整体调节 | 第30-31页 |
·治心兼调五脏 | 第30-31页 |
·气分血分同调 | 第31页 |
·阴阳相济 | 第31页 |
·辨证论治 | 第31-32页 |
5. 遣方用药浅析 | 第32-35页 |
·用古方守中有变 | 第32页 |
·创新方变中有守 | 第32页 |
·守病机化裁灵活 | 第32-33页 |
·用药物重在气血 | 第33-35页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发表论文 | 第40-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