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微地震波形初至自动拾取和震源定位效果分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1-15页
        1.2.1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第11-12页
        1.2.2 微地震初至拾取技术的发展第12-14页
        1.2.3 微地震定位技术的发展第14-15页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第15-16页
    1.4 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安排第16-18页
第二章 微地震信号及其基本原理第18-23页
    2.1 射孔信号第18-19页
    2.2 微地震信号第19-20页
    2.3 声发射学第20-21页
    2.4 摩尔库伦理论第21页
    2.5 断裂力学准则第21-23页
第三章 微地震初至时间的自动拾取第23-45页
    3.1 偏振分析法第23-27页
        3.1.1 偏振分析法原理第23-25页
        3.1.2 偏振分析法初至位置分析第25-27页
    3.2 能量比法第27-32页
        3.2.1 能量比法基本原理第27-29页
        3.2.2 特征函数第29-32页
    3.3 改进的STA/LTA能量比法第32-34页
    3.4 时窗长度选取第34-40页
    3.5 自适应阀值选取第40-44页
    3.6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微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第45-54页
    4.1 微地震数据采集第45页
    4.2 微地震数据预处理第45-47页
    4.3 速度模型建立第47-48页
    4.4 自动定位流程第48-53页
        4.4.1 初至拾取第48页
        4.4.2 互相关数据重构第48-50页
        4.4.3 震源定位第50-53页
    4.5 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微地震正演数值模拟第54-61页
    5.1 基本原理第54-55页
    5.2 模型试算第55-57页
    5.3 定位结果分析第57-60页
    5.4 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实际资料处理第61-69页
    6.1 微地震监测目的第61页
    6.2 前期准备第61-62页
    6.3 速度模型建立第62-64页
    6.4 微地震数据预处理第64-66页
    6.5 微地震震源定位第66-68页
    6.6 小结第68-6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69-71页
    7.1 主要结论第69-70页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通地下水流、地面沉降与淡水咸化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单基站COR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