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32页
    1.1 白杨素简介第16-17页
    1.2 白杨素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1 白杨素的抗炎作用第17页
        1.2.2 白杨素的抗氧化作用第17-18页
        1.2.3 白杨素抗焦虑作用第18页
        1.2.4 白杨素抗病毒作用第18页
        1.2.5 白杨素抗肿瘤活性第18-19页
        1.2.6 白杨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第19页
    1.3 白杨素的生物药效性第19页
    1.4 白杨素衍生物研究进展第19-23页
        1.4.1 白杨素衍生物抗炎作用第19-20页
        1.4.2 白杨素衍生物作为NO供体第20-21页
        1.4.3 白杨素衍生物抗病毒活性第21页
        1.4.4 白杨素衍生物抗菌活性第21-22页
        1.4.5 白杨素衍生物抗氧化活性第22页
        1.4.6 白杨素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第22-23页
        1.4.7 白杨素衍生物抗芳香酶活性第23页
    1.5 杂环化合物研究进展第23-31页
        1.5.1 哌啶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第23-25页
        1.5.2 哌嗪及其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第25-29页
        1.5.3 吡咯烷及其衍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第29-31页
    1.6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第32-46页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32-33页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32页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2-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2.2.1 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第33页
        2.2.2 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条件优化第33-34页
        2.2.3 薄层色谱法第34页
        2.2.4 熔程测定第34页
        2.2.5 红外检测第34页
        2.2.6 质谱检验第34页
        2.2.7 核磁共振检验第34页
    2.3 结果第34-45页
        2.3.1 白杨素衍生物合成条件的优化第34-35页
        2.3.2 白杨素衍生物合成与结构表征第35-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第46-54页
    3.1 实验器材与试剂第46页
        3.1.1 实验仪器第46页
        3.1.2 药品与试剂第46页
    3.2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46页
    3.3 实验方法第46-48页
        3.3.1 RAW246.7细胞的培养第46-47页
        3.3.2 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第47页
        3.3.3 炎症模型第47页
        3.3.4 一氧化氮分泌水平测定第47-48页
        3.3.5 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测定第48页
    3.4 数据统计分析第48页
    3.5 实验结果第48-52页
        3.5.1 细胞毒性第48-49页
        3.5.2 细胞炎症模型建立第49-50页
        3.5.3 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NO生成的影响第50-51页
        3.5.4 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IL-6生成的影响第51-52页
    3.6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52-54页
第四章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第54-58页
    4.1 实验部分第54页
        4.1.1 主要仪器第54页
        4.1.2 主要试剂第54页
    4.2 实验方法第54-55页
        4.2.1 DPPH·清除能力测定第54页
        4.2.2 ABTS·清除能力测定第54-55页
    4.3 实验结果第55-56页
        4.3.1 DPPH·清除能力测定第55-56页
        4.3.2 ABTS·清除能力测定第56页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56-58页
第五章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双氧水诱导RAW264.7细胞的保护作用第58-62页
    5.1 实验部分第58页
        5.1.1 实验仪器第58页
        5.1.2 实验试剂第58页
    5.2 实验方法第58-59页
        5.2.1 RAW164.7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第58页
        5.2.2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氧化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第58-59页
        5.2.3 统计分析第59页
    5.3 实验结果第59-60页
        5.3.1 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第59页
        5.3.2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氧化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0-62页
结语与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附图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am3CSK4增强GM-CSF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对MRSA的杀菌功能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神经肽P物质对生物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成骨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