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1-14页 |
中文摘要 | 第14-21页 |
ABSTRACT | 第21-31页 |
第一章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第31-84页 |
1.卵巢上皮癌一线化疗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卵巢上皮癌一线化疗方案选择 | 第31-32页 |
·一线化疗方案总体疗效评价 | 第32-34页 |
·卵巢上皮癌一线化疗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2.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概念 | 第35-36页 |
3.卵巢癌多药耐药的临床表现 | 第36-37页 |
4.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 | 第37-40页 |
·血清CA125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价值 | 第37-38页 |
·血清HE4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价值 | 第38-39页 |
·其他肿瘤标志物 | 第39-40页 |
5.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机理 | 第40-47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 第40-41页 |
·影响卵巢癌一线化疗疗效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 第41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分子机理 | 第41-47页 |
·细胞内化疗药物的外排机制 | 第42-43页 |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 | 第43-44页 |
·细胞内DNA修复增加 | 第44-45页 |
·信号传导通路障碍的机制 | 第45页 |
·细胞凋亡异常的机制 | 第45-46页 |
·其它机制 | 第46-47页 |
6.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 | 第47-67页 |
·降低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化疗对策探索 | 第47-51页 |
·一线标准方案中加入其它化疗药物的RCT结果 | 第48-49页 |
·一线标准方案用药途径改变的RCT结果 | 第49页 |
·一线标准方案用药时间及强度改变的RCT结果 | 第49-50页 |
·一线标准化疗完成后巩固化疗的RCT结果 | 第50-51页 |
·术前新辅助化疗的RCT结果 | 第51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预防 | 第51-52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目的 | 第52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手术治疗 | 第52-55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的适应征与禁忌征 | 第53-54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的主要方式与疗效评价 | 第54-55页 |
·影响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第55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化疗 | 第55-58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化疗的适应征与禁忌征 | 第56页 |
·单纯的CA125升高是否适合化疗 | 第56-57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化疗的方案选择与疗效评价 | 第57-58页 |
·影响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第58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靶向治疗 | 第58-64页 |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 | 第59页 |
·血管生长阻滞剂(贝伐单抗等) | 第59-60页 |
·信号转导抑制剂 | 第60-61页 |
·抗FR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 第61-62页 |
·mTOR抑制剂 | 第62页 |
·PARP抑制剂 | 第62-63页 |
·DNA甲基转化酶抑制剂 | 第63-64页 |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其它治疗 | 第64-67页 |
·抗肿瘤MDR基因治疗 | 第64-65页 |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 第65-67页 |
7.二氢叶酸还原酶与肿瘤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 | 第67-72页 |
·二氢叶酸还原酶结构与生物学作用 | 第67-69页 |
·二氢叶酸还原酶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关系 | 第69-70页 |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 | 第70-72页 |
8.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第二章 卵巢癌组织中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第84-115页 |
1.材料及方法 | 第84-103页 |
·材料 | 第84-90页 |
·组织标本 | 第84-85页 |
·载体及菌株 | 第85-86页 |
·实验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86-87页 |
·主要试剂 | 第87-88页 |
·部分试剂的配置 | 第88页 |
·用具处理 | 第88-89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89-90页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90-103页 |
·卵巢组织总RNA提取 | 第90-91页 |
·cDNA合成 | 第91-92页 |
·DHFR及GAPDH基因扩增(RT—PCR) | 第92-94页 |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94-95页 |
·回收的PCR产物与EZ-Blunt载体连接 | 第95页 |
·感受肽大肠杆菌DH-5α的制备 | 第95-96页 |
·连接产物转化至感受态DH-5α | 第96-97页 |
·挑选阳性克隆 | 第97页 |
·质粒DNA小提 | 第97-98页 |
·检测连接是否成功 | 第98-99页 |
·PCR法 | 第98页 |
·测序 | 第98-99页 |
·测序结果序列分析 | 第99页 |
·制备标准品 | 第99-10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00-102页 |
·数据整理 | 第102-103页 |
·统计分析 | 第103页 |
·PCR检测基因突变 | 第103页 |
2.结果 | 第103-111页 |
·DHFR基因和重组GAPDH基因质粒构建结果 | 第103-104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卵巢癌DHFR mRNA的标准曲线与融解曲线的建立 | 第104-105页 |
·DHFR测定的实时荧光扩增熔解曲线 | 第105-106页 |
·各类卵巢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的比较 | 第106页 |
·卵巢癌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第106页 |
·卵巢癌患者组织中DHFR mRNA表达量与其转移关系 | 第106-108页 |
·卵巢癌组织DHFR mRNA表达含量及其治疗疗效和耐药的相关性 | 第108页 |
·卵巢癌组织中DHFR mRNA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PCR检测耐药患者及敏感患者的基因突变 | 第110-111页 |
3.讨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第三章 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表达上调对卵巢上皮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 第115-174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16-142页 |
·材料 | 第116-122页 |
·质粒与菌株、细胞 | 第116-117页 |
·主要试剂 | 第117-118页 |
·仪器 | 第118-119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119-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122-142页 |
·DHFR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122-126页 |
·DHFR全长的扩增及回收 | 第123页 |
·PCR产物的纯化和回收 | 第123页 |
·DHFR的定量 | 第123页 |
·载体的准备 | 第123-124页 |
·PmeI酶切pWPI | 第123页 |
·pWPI去磷酸化 | 第123-124页 |
·DHFR与pWPI的连接 | 第124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第124页 |
·挑选阳性克隆 | 第124页 |
·重组质粒的初步鉴定 | 第124-125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125-126页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126页 |
·重组质粒的测序 | 第126页 |
·测序结果的序列分析 | 第126页 |
·DHFR-pWPI转染293T细胞 | 第126-128页 |
·病毒滴度测定 | 第128页 |
·不同卵巢癌细胞株DHFR的表达量 | 第128-129页 |
·病毒颗粒感染SKOV3细胞 | 第129-130页 |
·转染效率的检测 | 第130页 |
·慢病毒介导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中DHFR含量的变化 | 第130-135页 |
·荧光定量PCR(2~(-△△Ct)法)检测三组细胞中DHFR的含量 | 第130页 |
·Western Blot检测三组细胞中DHFR的含量 | 第130-135页 |
·慢病毒介导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耐药性的生物学影响实验 | 第135-142页 |
·MTT法检测IC50 | 第135-136页 |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凋亡变化 | 第136-138页 |
·IC50顺铂浓度6.0(Vg/mO不同时间段的周期变化 | 第138-139页 |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内外的铂类药物浓度变化 | 第139-141页 |
·不同时间段的IC50药物浓度的超微结构变化 | 第141-142页 |
2.结果 | 第142-167页 |
·重组质粒DHFR-pWPI PCR电泳结果 | 第142-143页 |
·重组质粒DHFR-pWPI PCR测序结果 | 第143-144页 |
·不同卵巢癌细胞株DHFR的表达量 | 第144-145页 |
·DHFR-pWPI转染293T细胞结果 | 第145-146页 |
·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 第146页 |
·病毒颗粒转染SKOV3细胞 | 第146-147页 |
·转染效率的检测 | 第147-148页 |
·慢病毒介导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中DHFR含量的变化 | 第148页 |
·慢病毒介导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耐药性的生物学影响实验 | 第148-167页 |
·MTT法检测IC50 | 第148-149页 |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凋亡变化 | 第149-154页 |
·IC50顺铂浓度(6.0μg/ml)不同时间段的周期变化 | 第154-160页 |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内外的铂类药物浓度变化 | 第160-164页 |
·不同时间段的IC50药物浓度的超微结构变化 | 第164-167页 |
3.讨论 | 第16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4页 |
第四章 siRNA沉默DHFR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生物学特性影响体外实验研究 | 第174-227页 |
第一节 RNA干扰质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174-189页 |
1 | 第174-180页 |
·材料 | 第174-175页 |
·实验方法 | 第175-180页 |
·干扰细胞系的选择 | 第175页 |
·脂质体介导的DHFR-siRNA的转染 | 第175-177页 |
·构建DHFR-pGPU6载体重组质粒 | 第177-178页 |
·DHFR-pGPU6-768转染SKOV3细胞 | 第178页 |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SKOV3细胞的筛选 | 第178-179页 |
·携带干扰重组质粒的SKOV3细胞的克隆 | 第179-180页 |
·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干扰效果的表达 | 第180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80页 |
2 结果 | 第180-186页 |
·不同种类卵巢癌细胞的DHFR基因表达情况 | 第180-181页 |
·转染条件的确定 | 第181-182页 |
·DHFR-pGPU6-768siRNA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 第182-183页 |
·DHFR-pGPU6-768载体转染SKOV3细胞结果 | 第183页 |
·荧光PCR检测干扰后三种不同细胞株的DHFR表达量 | 第183-185页 |
·DHFR-pGPU6-768-SKOV3和pGPU6-SKOV3细胞筛选 | 第185-186页 |
3.讨论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89页 |
第二节 DHFR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卵巢上皮癌细胞中的生物学特性影响 | 第189-227页 |
1 | 第189-196页 |
·材料 | 第189-191页 |
·质粒与菌株、细胞 | 第189-191页 |
·质粒 | 第189-190页 |
·试剂 | 第190页 |
·仪器 | 第190-191页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191-196页 |
·实验总流程 | 第191-192页 |
·siRNA 靶点设计 | 第191页 |
·合成单链DNA oligo | 第191页 |
·引物退火形成带双链DNA oligo | 第191-192页 |
·pGCSIL/GFP质粒载体的线性化 | 第192页 |
·重组pGCSIL/GFP质粒载体的构建和扩增 | 第192-193页 |
·DHFR-PGCSIL/GFP转染 | 第193页 |
·病毒滴度测定 | 第193页 |
·不同卵巢癌细胞株DHFR的表达量 | 第193页 |
·病毒颗粒感染SKOV3细胞 | 第193-194页 |
·MOI值的预测 | 第193-194页 |
·感染步骤 | 第194页 |
·转染效率的检测 | 第194页 |
·慢病毒干扰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中DHFR含量的变化 | 第194页 |
·荧光定量PCR(2~(-△△Ct)法)检测三组细胞中DHFR的含量 | 第194页 |
·Western Blot检测三组细胞中DHFR的含量 | 第194页 |
·慢病毒干扰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耐药性的生物学影响实验 | 第194-196页 |
·MTT法检测IC50 | 第194-195页 |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凋亡变化 | 第195页 |
·IC50顺铂浓度(4.4μg/ml)不同时间段的周期变化 | 第195页 |
·不同时间段的IC50药物浓度的超微结构变化 | 第195-196页 |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内外的铂类药物浓度变化 | 第196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96页 |
2.结果 | 第196-221页 |
·pGCSIL/GFP质粒载体酶切图及构建图 | 第196-197页 |
·RNAi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 第197页 |
·慢病毒包装图及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197-199页 |
·病毒颗粒感染SKOV3细胞 | 第199页 |
·不同卵巢癌细胞株DHFR的表达量 | 第199页 |
·转染效率的检测 | 第199页 |
·慢病毒干扰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中DHFR含量的变化 | 第199-200页 |
·慢病毒干扰SKOV3细胞DHFR表达前后细胞耐药性的生物学影响实验 | 第200-221页 |
·MTT法检测不同时间段的IC50 | 第200页 |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凋亡变化 | 第200-207页 |
·IC50顺铂浓度(4.4μg/ml)不同时间段的周期变化 | 第207-211页 |
·不同时间段的IC50药物浓度的超微结构变化 | 第211-216页 |
·不同药物浓度.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内外的铂类药物浓度变化 | 第216-221页 |
3.讨论 | 第221-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27页 |
全文小结 | 第227-231页 |
全文创新点 | 第231页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31-233页 |
第五章 二氢叶酸还原酶与卵巢癌多药耐药关系研究的进一步计划 | 第233-241页 |
1.立题依据 | 第233-237页 |
2.研究内容 | 第237-238页 |
3.技术路线 | 第238-239页 |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39页 |
5.研究的基础与可行性 | 第239-241页 |
致谢 | 第241-2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