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第19-30页 |
1 中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 第19-24页 |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溯源 | 第19-21页 |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 | 第21-23页 |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 第23-24页 |
2 Th1/Th2平衡偏移与再障关系的研究 | 第24-26页 |
2.1 Th1/Th2对再障发病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 Th1/Th2与IFN-γ/T-bet、IL-4/STAT-6信号通路的关系 | 第25页 |
2.3 Th1/Th2与T-bet、GATA-3的关系 | 第25-26页 |
2.4 Th1/Th2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 第26页 |
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相关研究 | 第26-30页 |
3.1 应用依据 | 第26页 |
3.2 组方分析 | 第26-28页 |
3.3 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0-49页 |
实验一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的作用研究 | 第30-37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1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2 实验药物及制备方法 | 第30页 |
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4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3页 |
1 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1.1 造模方法 | 第31页 |
1.2 造模成功的判定标准 | 第31页 |
1.3 造模成功外周血及骨髓病理体现 | 第31-32页 |
2 分组 | 第32页 |
3 给药方法 | 第32页 |
4 取材 | 第32页 |
5 实验内容 | 第32页 |
6 统计学处理 | 第32-33页 |
结果 | 第33-37页 |
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第33页 |
1.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33页 |
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 第33-36页 |
2.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的影响 | 第35页 |
2.4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血小板的影响 | 第35-36页 |
3 骨髓及肝脾病理切片观察 | 第36-37页 |
3.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病理状态的影响 | 第36页 |
3.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肝脏病理状态的影响 | 第36页 |
3.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脾脏病理状态的影响 | 第36-37页 |
实验二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骨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37-49页 |
1 测定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T-bet、GATA-3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 | 第37-40页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1.2 目的基因mRNA引物序列 | 第37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2. Western Blot | 第40-42页 |
2.1 主要试剂,仪器 | 第40页 |
2.2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0页 |
2.3 制备蛋白样品 | 第40-41页 |
2.4 BCA法测蛋白浓度 | 第41页 |
2.5 凝胶制备与上样 | 第41-42页 |
2.6 电泳 | 第42页 |
2.7 凝胶转膜及其检测 | 第42页 |
3 ELISA | 第42-43页 |
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2页 |
3.2 步骤 | 第42-43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9页 |
1 PCR结果 | 第43-45页 |
1.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T-bet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43-44页 |
1.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GATA-3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44-45页 |
1.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STAT-6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45页 |
2 Western Blot结果 | 第45-47页 |
2.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T-bet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5-46页 |
2.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GATA-3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STAT-6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7页 |
3 ELISA结果 | 第47-49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9-55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49页 |
1.2 样本量的估算 | 第49页 |
1.3 随机化分组 | 第49页 |
1.4 诊断标准 | 第49-50页 |
1.5 纳入标准 | 第50页 |
1.6 排除标准 | 第50页 |
1.7 剔除标准 | 第50页 |
1.8 脱落病例处理 | 第50页 |
2 治疗方法 | 第50-51页 |
2.1 给药方法 | 第50-51页 |
2.2 疗程 | 第51页 |
3 观察指标 | 第51页 |
3.1 主要指标 | 第51页 |
3.2 安全性观察 | 第51页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第51页 |
4 统计学方法 | 第51-52页 |
5 结果 | 第52-54页 |
6 不良反应 | 第54-55页 |
讨论(一) | 第55-61页 |
1 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1.1 免疫介导再障小鼠模型 | 第55页 |
1.2 免疫介导再障模型机理初探 | 第55-56页 |
2 “补肾健脾法”的确立 | 第56页 |
3 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第56页 |
4 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第56-57页 |
5 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骨髓及肝脾病理的影响 | 第57页 |
6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再障模型小鼠Th1/Th2作用机制研究 | 第57-59页 |
6.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IFN-γ/T-bet、IL-4/STAT6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57页 |
6.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Th1/Th2比值的影响 | 第57-58页 |
6.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T-bet、GATA-3表达的影响 | 第58页 |
6.4 对免疫介导再障模型小鼠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58-59页 |
7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治疗再障意义简析 | 第59-61页 |
7.1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研究意义 | 第59页 |
7.2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低、中、高剂量疗效分析 | 第59-60页 |
7.3 补肾健脾祛障颗粒配伍意义分析 | 第60-61页 |
讨论(二) | 第61-63页 |
1 再生障碍性贫血受试者基线资料的分析 | 第61页 |
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61-62页 |
3 血常规分析 | 第62页 |
4 骨髓增生程度的改善 | 第62页 |
5 安全性评价 | 第62-63页 |
结语(一) | 第63-65页 |
结语(二)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综述 | 第74-82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查新报告 | 第87-98页 |
发表论文 | 第98-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