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老街文化研究--以三河老街为例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13-18页 |
| 一、老街 | 第13-15页 |
| (一) 移植概念 | 第13-14页 |
| (二) 自设概念 | 第14-15页 |
| (三) 文本所使用的老街概念 | 第15页 |
| 二、文化 | 第15-17页 |
| (一) 文化功能观 | 第16页 |
| (二) 文化结构观 | 第16页 |
| (三) 本文所使用的文化观念 | 第16-17页 |
| 三、老街文化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三河老街文化解析 | 第18-38页 |
| 一、概况 | 第18-20页 |
| (一) 三河老街的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19页 |
| (二) 三河老街的人文环境概况 | 第19-20页 |
| 二、三河老街文化现状 | 第20-35页 |
| (一) 格局风貌文化 | 第20-28页 |
| (二) 生产生活文化 | 第28-33页 |
| (三) 居民认知 | 第33-35页 |
| 三、三河老街文化现状评析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老街文化表征 | 第38-48页 |
| 一、老街文化表征的目标 | 第38页 |
| 二、老街文化表征的价值 | 第38-40页 |
| (一) 物质空间的留存 | 第39页 |
| (二) 人文记忆的延续 | 第39页 |
| (三) 经济效益的持续 | 第39-40页 |
| 三、老街文化表征的成因 | 第40-42页 |
| (一) 自然环境 | 第40-41页 |
| (二) 人文环境 | 第41-42页 |
| 四、老街文化表征的构成 | 第42-45页 |
| (一) 风貌格局 | 第42-43页 |
| (二) 生产生活 | 第43-45页 |
| (三) 居民认知 | 第45页 |
| 五、老街文化表征的结构体系 | 第45-48页 |
| 第五章 城镇老街文化保护的理论与实例探索 | 第48-58页 |
| 一、相关理论探索 | 第48-50页 |
| (一) 国外理论探索 | 第48-49页 |
| (二) 国内理论探索 | 第49-50页 |
| 二、相关实例探索 | 第50-55页 |
| (一) 国外实例探索 | 第50-52页 |
| (二) 国内实例探索 | 第52-55页 |
| 三、城镇老街文化的保护性开发策略 | 第55-58页 |
| (一) 树立以文化为中心的保护理念 | 第55-56页 |
| (二) 探索以文化为依托的保护方式 | 第56页 |
| (三) 建立以文化为对象、各方共同参与的保护制度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一、研究的适用度 | 第58页 |
| 二、未来的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