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5-50页 |
一、论题的缘起、背景与内容 | 第15-22页 |
(一) 缘起 | 第15-16页 |
(二) 背景 | 第16-20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22-46页 |
(一) 经典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 第22-27页 |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 第27-32页 |
(三)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文学的民族性研究 | 第32-35页 |
(四) 后殖民理论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民族观研究 | 第35-41页 |
(五) 民族主义视域中的个体、传统与主体性观研究 | 第41-46页 |
三、研究的思路、结构与方法 | 第46-50页 |
(一) 思路结构 | 第46-4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第一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 | 第50-8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民族观 | 第50-63页 |
一、民族的性质:现代历史现象 | 第51-54页 |
二、民族的特质:共同语言、历史传统与固定疆域的共同体 | 第54-57页 |
三、对于民族的评价:阶级视野下的批判性肯定 | 第57-60页 |
四、民族国家与国际主义的矛盾统一 | 第60-63页 |
第二节 俄苏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民族观的发展 | 第63-73页 |
一、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民族观的充实 | 第64-67页 |
二、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民族文化”的抨击 | 第67-70页 |
三、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评价 | 第70-73页 |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 | 第73-84页 |
一、民族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 | 第74-77页 |
二、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接受与排拒 | 第77-81页 |
三、阶级与国际主义视域下对民族性的辩证容纳 | 第81-84页 |
第二章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探求 | 第84-135页 |
第一节 民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贯立场、标准与诉求 | 第84-96页 |
一、从“民族主义文学”批判到“民族形式”论争 | 第85-89页 |
二、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到“文化革命” | 第89-92页 |
三、从新时期到新世纪 | 第92-96页 |
第二节 民族是“阶级的暂时表现形式” | 第96-110页 |
一、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矛盾 | 第97-100页 |
二、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 第100-103页 |
三、无产阶级与民族统一于“人民” | 第103-105页 |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当代反思 | 第105-110页 |
第三节 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 | 第110-122页 |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 | 第111-116页 |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现实启示 | 第116-122页 |
第四节 民族是现代性的悖反 | 第122-135页 |
一、民族国家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化 | 第123-125页 |
二、民族观的现代性 | 第125-129页 |
三、现代观的民族性 | 第129-132页 |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当代价值 | 第132-135页 |
第三章 语境与借镜: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拓展 | 第135-172页 |
第一节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文学的民族性 | 第135-147页 |
一、全球化的实质与文化逻辑 | 第136-141页 |
二、全球化下民族国家的命运 | 第141-144页 |
三、全球文化趋同化与坚守文学民族性的抵抗 | 第144-147页 |
第二节 后殖民理论的民族观批判 | 第147-161页 |
一、民族主义是摧毁殖民体系的利器 | 第148-149页 |
二、民族国家与文化建设的同构性 | 第149-152页 |
三、解构和置换反殖民的民族主义 | 第152-156页 |
四、民族主义的新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规划 | 第156-158页 |
五、后殖民理论民族观的启示与局限 | 第158-161页 |
第三节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民族观批判 | 第161-172页 |
一、质疑民族主义 | 第162-164页 |
二、为民族主义辩护 | 第164-166页 |
三、民族内涵重释 | 第166-172页 |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当代建构 | 第172-206页 |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个体观 | 第173-186页 |
一、民族国家是“现实的个人”的基本社会关系 | 第174-178页 |
二、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和通向自由解放的途径 | 第178-182页 |
三、民族与个体的动态平衡和协调统一 | 第182-186页 |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传统观 | 第186-196页 |
一、传统是贯穿和联结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因素 | 第187-192页 |
二、以“转换性创造”的方式弘扬传统 | 第192-196页 |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主体性观 | 第196-206页 |
一、坚持自我和他者间性关系的民族主体性 | 第197-202页 |
二、秉守处于历史生成中的民族主体性 | 第202-206页 |
结语 | 第206-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20-221页 |
后记 | 第221-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