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球平台电容式姿态测量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浮球平台电容式姿态测量原理 | 第18-30页 |
2.1 浮球平台的工作原理 | 第18-21页 |
2.1.1 内球悬浮原理 | 第18-19页 |
2.1.2 内球稳定原理 | 第19-20页 |
2.1.3 电气系统设计 | 第20页 |
2.1.4 温控系统设计 | 第20-21页 |
2.2 浮球式惯性平台姿态测量原理 | 第21-28页 |
2.2.1 电容传感器原理 | 第22页 |
2.2.2 坐标系定义 | 第22-23页 |
2.2.3 姿态带的结构组成 | 第23-25页 |
2.2.4 角度测量原理 | 第25-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连续型姿态带分析 | 第30-40页 |
3.1 连续型姿态带结构及作用 | 第30-31页 |
3.1.1 连续型激励带结构 | 第30-31页 |
3.1.2 接收带结构 | 第31页 |
3.2 连续型姿态带姿态测量仿真计算 | 第31-39页 |
3.2.1 姿态带极板间距δ对电容信号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接收带宽度 | 第33页 |
3.2.3 输出电流相位对比 | 第33-35页 |
3.2.4 输出相位差信号与激励带位置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3.2.5 偏航角测量仿真 | 第36-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离散型姿态带分析 | 第40-68页 |
4.1 不交叉离散型姿态带结构特点及作用 | 第40-55页 |
4.1.1 建立不交叉离散激励带模型 | 第40-47页 |
4.1.2 不交叉离散姿态带仿真计算 | 第47-55页 |
4.2 交叉离散型姿态带结构特点及作用 | 第55-66页 |
4.2.1 建立交叉离散型激励带模型 | 第55-60页 |
4.2.2 交叉离散型姿态带仿真计算 | 第60-6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姿态测量系统整体工作机理分析 | 第68-76页 |
5.1 激励带结构方案对比与选型 | 第68页 |
5.2 不交叉离散型激励带性能分析 | 第68-71页 |
5.2.1 测量噪声对信号的影响 | 第68-70页 |
5.2.2 激励信号频率对姿态角测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71-73页 |
5.3.1 系统结构框图 | 第71-72页 |
5.3.2 系统测量角度机理 | 第72-73页 |
5.4 系统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束语 | 第76-78页 |
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