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运筹学在经济中的应用论文--博弈论论文

基于合作博弈的协同创新主体动态利益均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文献综述第15-20页
        1.3.1 协同创新文献综述第15-16页
        1.3.2 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方法文献综述第16-18页
        1.3.3 协同创新利益均衡影响因素文献综述第18-20页
        1.3.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第20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2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3 技术路线第22页
    1.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2章 理论基础第23-39页
    2.1 概念界定第23-30页
        2.1.1 协同创新的本质和目的第23-24页
        2.1.2 协同创新的总体特征第24-26页
        2.1.3 协同创新主体的界定第26-29页
        2.1.4 协同创新阶段划分第29-30页
    2.2 理论基础第30-35页
        2.2.1 合作博弈理论第30-32页
        2.2.2 资源基础理论第32-33页
        2.2.3 交易成本理论第33-35页
        2.2.4 其他相关理论第35页
    2.3 协同创新主体利益分配方法第35-38页
        2.3.1 核心法第35页
        2.3.2 Shapley值法第35-36页
        2.3.3 纳什谈判解第36-37页
        2.3.4 简化的MCRS模型第37-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协同创新主体动态利益均衡机理分析第39-48页
    3.1 协同创新项目利益的内容分析第39-41页
        3.1.1 协同创新项目利益的内涵第39-40页
        3.1.2 协同创新项目利益的分类第40-41页
    3.2 协同创新主体动态利益均衡影响因素分析第41-45页
        3.2.1 协同创新主体承担风险分析第41-43页
        3.2.2 协同创新主体投入成本第43-44页
        3.2.3 协同创新主体过程绩效第44页
        3.2.4 资源贡献程度第44-45页
        3.2.5 努力水平第45页
        3.2.6 项目成员的谈判力第45页
    3.3 协同创新主体利益动态均衡形成过程分析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协同创新主体动态利益均衡模型构建第48-63页
    4.1 协同创新主体动态利益均衡的原则第48-49页
        4.1.1 公平与绩效统筹原则第48页
        4.1.2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一致原则第48页
        4.1.3 与贡献程度相匹配原则第48-49页
        4.1.4 风险补偿原则第49页
        4.1.5 协商原则第49页
        4.1.6 平等原则第49页
    4.2 协同创新主体动态利益均衡模型构建思路第49-50页
    4.3 初始阶段方法选择比较第50-56页
        4.3.1 协同创新数值算例第50-53页
        4.3.2 各分配方法的特点分析第53-54页
        4.3.3 三种分配方法的对比分析第54-55页
        4.3.4 初始阶段方法的选择第55-56页
    4.4 项目进程中利益均衡影响因素的衡量第56-60页
        4.4.1 协同创新主体的风险衡量第56页
        4.4.2 协同创新主体绩效水平的衡量第56-59页
        4.4.3 资源贡献度的量化第59-60页
        4.4.4 其他影响因素的引入第60页
    4.5 协同创新主体动态利益均衡模型构建第60-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数值算例分析及管理建议第63-72页
    5.1 数值算例分析第63-65页
        5.1.1 案例背景介绍与数值计算第63-64页
        5.1.2 动态利益均衡结果分析第64-65页
    5.2 针对模型应用和利益冲突的建议第65-67页
    5.3 针对协同创新主要参与者的管理建议第67-71页
        5.3.1 对政府的管理建议第67-69页
        5.3.2 对企业的管理建议第69-70页
        5.3.3 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管理建议第70-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第80-81页
附录B 运用MATLAB求解公式5.1的代码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演化研究
下一篇:湖南中烟烟草薄片采购管理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