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乡村聚落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 第11页 |
1.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被“城市化”了 | 第11-12页 |
1.1.3 留住“乡愁”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 | 第12页 |
1.1.4 张家港市沙上地区乡村聚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诠释 | 第14-16页 |
1.3.1 张家港市沙上地区 | 第14-15页 |
1.3.2 乡村聚落形态 | 第15-16页 |
1.4 研究范围界定和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 | 第20-31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2.1.1 乡村聚落地理学 | 第20-21页 |
2.1.2 分形理论 | 第21页 |
2.1.3 人文地理学 | 第21-22页 |
2.1.4 生态学 | 第22-23页 |
2.1.5 人类社会学 | 第23-24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30页 |
2.2.1 国外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2.2.2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 第26-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张家港市沙上地区乡村聚落布局 | 第31-42页 |
3.1 沙上地区村庄特色 | 第31-33页 |
3.1.1 圩塘村庄 | 第31页 |
3.1.2 “埭” | 第31-33页 |
3.2 布局形式:“井”字型 | 第33-36页 |
3.3 沙上乡村聚落布局的特征 | 第36-40页 |
3.3.1 居住空间:前后通透 | 第36-37页 |
3.3.2 交通网络:均等性 | 第37-38页 |
3.3.3 农耕格局:田庭布局 | 第38-40页 |
3.4 价值 | 第40-41页 |
3.4.1 有序的线性空间:自然融合 | 第40页 |
3.4.2 宽阔的视线廊道:宜居环境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张家港市沙上地区乡村聚落形态 | 第42-57页 |
4.0 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42-44页 |
4.0.1 围垦时期形成的河流 | 第42-43页 |
4.0.2 依河而筑的埭前道路 | 第43-44页 |
4.1 形态类型 | 第44-54页 |
4.1.1 一埭一河 | 第44-46页 |
4.1.2 两河夹一埭 | 第46-48页 |
4.1.3 两埭夹一河 | 第48-51页 |
4.1.4 两河夹两埭 | 第51-53页 |
4.1.5 三河夹两埭 | 第53-54页 |
4.2 沙上乡村聚落形态的特征 | 第54-55页 |
4.2.1 空间:河埭相邻、水陆共生 | 第54页 |
4.2.2 建筑:一字布局、统一风貌 | 第54-55页 |
4.2.3 村埭:坝上建家、傍水而居 | 第55页 |
4.3 价值 | 第55-56页 |
4.3.1 内涵丰富的复合空间:功能包容 | 第55-56页 |
4.3.2 丰富深刻的空间内涵:均衡对称 | 第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张家港市沙上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57-63页 |
5.1 自然环境 | 第57-58页 |
5.1.1 地理位置:江尾海头 | 第57页 |
5.1.2 气候变化:潮汐影响 | 第57-58页 |
5.2 移民文化 | 第58-59页 |
5.2.1 移民者:贫苦灾民 | 第58页 |
5.2.2 文化特征:多元化 | 第58-59页 |
5.3 防洪排涝 | 第59-60页 |
5.3.1 兴修水利:防除水患 | 第59页 |
5.3.2 围垦造田:筑坝造堤 | 第59-60页 |
5.4 生活需求 | 第60-61页 |
5.4.1 通风采光:线型排列 | 第60页 |
5.4.2 用水排水:河埭相邻 | 第60-61页 |
5.5 排水灌溉 | 第61-62页 |
5.5.1 河网构成:纵横交错 | 第61页 |
5.5.2 排水灌溉:连通体系 | 第61-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张家港市沙上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保护传承 | 第63-70页 |
6.1 聚落布局的保护 | 第63-64页 |
6.2 空间形态的延续 | 第64-65页 |
6.2.1 典型聚落形态的维护 | 第64页 |
6.2.2 空间节点的改造提升 | 第64-65页 |
6.3 空间要素的彰显 | 第65-66页 |
6.3.1 河流整合:重塑生活与水的关系 | 第65-66页 |
6.3.2 埭的传承:建筑风貌,院落空间 | 第66页 |
6.4 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 | 第66-69页 |
6.4.1 注重文化内涵建设,传承沙上社会结构 | 第67页 |
6.4.2 提升民众综合素质,延续沙上社会关系 | 第67-68页 |
6.4.3 创新新型管理模式,传承沙上生活形态 | 第68-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0-72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0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图表目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