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构成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 | 第16-27页 |
2.1 相干光通信的历史 | 第16-18页 |
2.1.1 20年前的相干光通信 | 第16-18页 |
2.1.2 相干光通信的复兴 | 第18页 |
2.2 相干检测的原理 | 第18-23页 |
2.2.1 相干检测 | 第18-20页 |
2.2.2 外差接收机 | 第20-21页 |
2.2.3 零差接收机 | 第21-23页 |
2.3 相干接收机中的数字信号处理 | 第23-27页 |
2.3.1 采用了相位分集和偏振分集的零差接收机 | 第23-25页 |
2.3.2 数字相干接收机的基本概念 | 第25-27页 |
第3章 相位噪声对CO-OFDM系统的影响 | 第27-40页 |
3.1 激光器相位产生机制 | 第27-29页 |
3.2 OFDM系统中的相位噪声 | 第29页 |
3.3 导出信干噪比表达式 | 第29-30页 |
3.4 相位噪声的影响 | 第30-33页 |
3.4.1 激光器线宽的影响 | 第31页 |
3.4.2 子载波对SINR的影响 | 第31页 |
3.4.3 传输速率对SINR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4 线宽与子载波间隔比对SINR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5 SNR对SINR的影响 | 第33页 |
3.5 主流的相位噪声均衡方法 | 第33-40页 |
3.5.1 子符号内插法 | 第33-34页 |
3.5.2 数字相干叠加法 | 第34-36页 |
3.5.3 交织传输法 | 第36-37页 |
3.5.4 RF导频法 | 第37-40页 |
第4章 CO-OFDM系统中低复杂度相位噪声补偿方案研究 | 第40-52页 |
4.1 频域RF-Pilot原理 | 第40-42页 |
4.1.1 相位噪声的估计 | 第40-41页 |
4.1.2 相位噪声的补偿 | 第41-42页 |
4.2 仿真环境搭建 | 第42-46页 |
4.2.1 发射机配置 | 第43-44页 |
4.2.2 信道环境搭建 | 第44-45页 |
4.2.3 接收机配置 | 第45-46页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4.3.1 性能评估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