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漂浮状态浒苔(Ulva prolifera)光合系统对典型环境变化的适应特征及其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2-31页
    1 绿潮发生背景第12-13页
    2 绿潮绿藻第13-14页
        2.1 绿潮海藻分类第13-14页
        2.2 黄海绿潮海藻构成种第14页
    3 历年来我国境内黄海沿岸暴发的大规模绿潮第14-18页
    4 绿潮的暴发及其危害第18-20页
        4.1 绿潮的暴发机理第18页
        4.2 绿潮的危害第18-20页
    5 漂浮生长的绿潮海藻浒苔第20-21页
        5.1 绿潮海藻浒苔暴发状态及暴发起源地第20页
        5.2 环境因子对漂浮浒苔的影响第20-21页
    6 叶绿素荧光技术、P700测定及光合基因定量表达研究第21-30页
        6.1 光合作用第21页
        6.2 光反应过程第21-22页
        6.3 光系统Ⅱ与光系统Ⅰ(PSII和PSI)及光保护第22-25页
        6.4 叶绿素荧光测定第25-28页
        6.5 P700测定第28页
        6.6 荧光定量PCR第28-30页
    7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30-31页
第一章 实验体系的构建第31-36页
    1 实验设计第31-32页
    2 样品采集及处理第32页
    3 生理水平研究实验体系的构建第32-33页
        3.1 光合色素测定第32页
        3.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选择第32-33页
        3.3 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及处理第33页
    4 分子水平研究实验体系的构建第33-36页
        4.1 光合系统关键蛋白的选择-LHC第33页
        4.2 目的基因的确定-PsbS、LhcSR第33-34页
        4.3 引物设计第34-36页
第二章 生理水平研究漂浮状态浒苔光合系统对典型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第36-51页
    1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1.1 研究材料第36页
        1.2 光合色素分析第36页
        1.3 PSII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第36-37页
        1.4 PSI参数分析第37页
        1.5 抑制剂DCMU处理第37页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37页
    2 实验结果第37-42页
        2.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第37-38页
        2.2 最大潜在光合效率测定(Fv/Fm)第38-39页
        2.3 PSII和PSI的光合有效量子产量[Y(Ⅰ)和Y(Ⅱ)]第39页
        2.4 PSII及PSI非光化学量子产额分析第39页
        2.5 快速光响应曲线(RLCs)分析第39-40页
        2.6 能量在PSII及PSI之间分配情况分析第40-41页
        2.7 加入抑制剂后电子传递速率变化情况第41-42页
    3 讨论第42-50页
    4 本章结论第50-51页
第三章 分子水平研究漂浮状态浒苔光合系统对典型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第51-62页
    1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51-55页
        1.1 研究材料第51页
        1.2 浒苔总RNA提取第51-52页
        1.3 反转录PCR第52-53页
        1.4 引物设计第53页
        1.5 荧光定量PCR第53-55页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55页
    2 分子水平实验结果第55-60页
        2.1 总RNA抽提结果第55页
        2.2 荧光定量PCR结果第55-60页
    3 结果讨论第60-61页
    4 本章结论第61-62页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性第62-64页
    1 结论第62页
    2 创新性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致谢第71-72页
个人简历第72页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秦岭铧厂沟金矿区变质基性火山岩成因及金成矿作用
下一篇:黄海水体温盐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对悬浮体分布的影响--实测资料与HYCOM模式结果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