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8页 |
第2章 研究现状 | 第8-19页 |
·述情困难 | 第8-13页 |
·述情困难的含义 | 第8-10页 |
·述情困难性质的讨论 | 第10-11页 |
·述情困难的评定方法 | 第11页 |
·述情困难发生机制的研究 | 第11-13页 |
·自传体记忆 | 第13-14页 |
·自传体记忆的含义 | 第13页 |
·“自我记忆系统”理论 | 第13-14页 |
·意象对话 | 第14-16页 |
·关于意象 | 第14页 |
·意象和情绪的关系 | 第14-15页 |
·意象对话技术的优势 | 第15-16页 |
·情绪调节 | 第16-19页 |
·情绪调节的定义 | 第16-17页 |
·情绪调节的认知理论 | 第17-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第3章 研究过程 | 第19-27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被试 | 第19-20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设计和程序 | 第21-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研究结果 | 第23-27页 |
·关于意象 | 第23-26页 |
·关于情绪调节的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7-33页 |
·关于弗洛伊德和荣格对意识的解释 | 第27-29页 |
·关于高分组和低分组愤怒意象内容差异不显著的解释 | 第29-30页 |
·从弗洛伊德理论的角度解释 | 第29页 |
·从荣格理论的角度解释 | 第29-30页 |
·关于高分组和低分组愤怒意象出现位置的解释 | 第30-31页 |
·关于高分组和低分组愤怒意象变化趋势显著不同的解释 | 第31-33页 |
·从意象特点分析 | 第31页 |
·从情绪调节方式问卷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从社会因素和发展角度分析 | 第33页 |
第5章 总结 | 第33-37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个人简介 | 第41-42页 |
导师简介 | 第42-4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