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渗漏环境中自生矿物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1.2.1 甲烷渗漏区沉积分带特征 | 第14-16页 |
1.2.2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 第16-19页 |
1.2.3 自生碳酸盐矿物和硫化物 | 第19-23页 |
1.2.3.1 自生碳酸盐矿物 | 第19-21页 |
1.2.3.2 铁硫化物 | 第21-23页 |
1.2.4 自生碳酸盐和硫化物的形成条件 | 第23-24页 |
1.3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4-25页 |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方法 | 第25-26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3 技术方法 | 第25-26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26-29页 |
第2章 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 | 第29-41页 |
2.1 微生物培养 | 第29-3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1.1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1.1.2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1.2 菌种的培养 | 第30页 |
2.1.2.1 样品 | 第30页 |
2.1.2.2 菌种的富集培养 | 第30页 |
2.1.2.3 传代 | 第30页 |
2.2 菌种的鉴定 | 第30-38页 |
2.2.1 镜检 | 第30-31页 |
2.2.2 宏基因组 16sDNA测序 | 第31-38页 |
2.3 微生物的生长过程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温度对水化学环境和自生矿物形成的影响 | 第41-57页 |
3.1 实验装置和原理 | 第41-43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3.1.2 实验原理 | 第42-43页 |
3.2 测试方法 | 第43-44页 |
3.3 实验条件与步骤 | 第44-45页 |
3.3.1 母菌的获取及反应溶液的制备 | 第44页 |
3.3.2 实验温度和压力确定 | 第44-45页 |
3.3.3 实验步骤 | 第4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3.4.1 OD的变化 | 第45-46页 |
3.4.2 环境条件的变化 | 第46-48页 |
3.4.3 HCO_3~-和S_2~-的变化 | 第48-49页 |
3.4.4 金属离子变化和自生矿物 | 第49-55页 |
3.4.4.1 金属离子变化 | 第49-51页 |
3.4.4.2 自生矿物 | 第51-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压力对水化学环境和自生矿物形成的影响 | 第57-6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页 |
4.2 实验条件 | 第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4.3.1 微生物的生长 | 第57-59页 |
4.3.2 环境条件的变化 | 第59-60页 |
4.3.3 离子的变化 | 第60-61页 |
4.3.4 自生矿物的形成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自生矿物形成的环境条件探讨 | 第65-7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5.1.1 反应釜实验 | 第65页 |
5.1.2 温度和压力 | 第65页 |
5.1.3 微生物显微镜直接计数 | 第65-66页 |
5.1.4 硫酸盐还原菌的计数 | 第66-68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68-72页 |
5.2.1 宏基因组 16sDNA测序 | 第68-69页 |
5.2.2 微生物浓度和数量的变化 | 第69-71页 |
5.2.3 HCO_3~-和S_2~-浓度变化 | 第71页 |
5.2.4 ORP和EC的变化 | 第71-72页 |
5.3 讨论 | 第72-77页 |
5.3.1 自生碳酸盐的形成 | 第72-75页 |
5.3.2 铁硫化物的形成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9-83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建议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作者简介及主要成果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