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2.1 强迫症与强迫倾向概述 | 第11-15页 |
2.1.1 强迫症与强迫倾向 | 第11页 |
2.1.2 强迫症的评估 | 第11-12页 |
2.1.3 强迫症状的心理机制理论 | 第12-14页 |
2.1.4 对强迫症状的心理干预 | 第14-15页 |
2.2 厌恶情绪 | 第15-18页 |
2.2.1 厌恶情绪的结构 | 第15-16页 |
2.2.2 厌恶情绪的表达 | 第16页 |
2.2.3 厌恶情绪的诱发 | 第16-17页 |
2.2.4 厌恶情绪的测量 | 第17-18页 |
2.3 意象对话 | 第18-21页 |
2.3.1 意象对话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 第19页 |
2.3.2 意象对话中的接纳技术 | 第19-20页 |
2.3.3 意象对话的基本过程 | 第20-21页 |
2.4 厌恶情绪、强迫症状和意象对话 | 第21-23页 |
3 问题提出、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3.1 问题提出及假设 | 第23-24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3.3.1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3.3.2 实践意义 | 第24页 |
3.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4-25页 |
3.5 研究创新点 | 第25-27页 |
4 研究一:强迫倾向与厌恶感关系的探究 | 第27-3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4.2.1 被试 | 第27页 |
4.2.2 研究材料 | 第27-28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28-31页 |
4.3.1 强迫倾向与厌恶感量表的相关 | 第28-29页 |
4.3.2 高低强迫倾向个体在厌恶量表上的差异 | 第29-31页 |
5 研究二:高低强迫倾向组在意象对话干预不同阶段的特点 | 第31-39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5.2.2 研究材料 | 第31页 |
5.2.3 实验过程 | 第31-33页 |
5.2.4. 统计方法 | 第33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33-39页 |
5.3.1 高低强迫倾向组厌恶情绪唤起时生理反应变化差异 | 第33-34页 |
5.3.2 实验组高强迫倾向组情绪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5.3.3 高低强迫倾向组实验前后情绪量表得分差异 | 第35-39页 |
6 研究三:意象对话对高强迫倾向个体的干预研究 | 第39-49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6.2.2 研究材料 | 第39页 |
6.2.3 研究过程 | 第39-40页 |
6.2.4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6.3 研究结果 | 第40-49页 |
6.3.1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强迫倾向差异比较 | 第40页 |
6.3.2 高强迫倾向组被试强迫倾向的前后测分析 | 第40-43页 |
6.3.3 个案分析 | 第43-49页 |
7 讨论 | 第49-53页 |
7.1 高强迫倾向和厌恶感的关系 | 第49页 |
7.2 高强迫组在厌恶情绪条件下的特点 | 第49-50页 |
7.3 意象对话对高强迫倾向个体的干预研究 | 第50-53页 |
8 总结 | 第53-55页 |
8.1 结论 | 第53页 |
8.2 不足和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
附录一:帕多瓦量表 | 第61-64页 |
附录二:厌恶感量表 | 第64-66页 |
附录三:情绪问卷 | 第66-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71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