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舞蹈论文--舞蹈理论论文--舞蹈评论、欣赏论文

心理式舞蹈结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目的第8页
        1.1.2 选题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分析第9-10页
    1.3 本题研究的内容与思路第10页
    1.4 选题的创新点第10-12页
2 心理式舞蹈结构的概况第12-21页
    2.1 舞蹈结构概念第12-13页
    2.2 舞蹈结构的重要性第13-14页
    2.3 舞蹈结构的分类第14-16页
        2.3.1 舞蹈结构的一般类型第14-15页
        2.3.2 心理式舞蹈结构第15-16页
    2.4 心理式舞蹈结构的发展第16-21页
        2.4.1 心理式舞蹈结构早期的萌芽第16-17页
        2.4.2 心理式舞蹈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与发展第17-18页
        2.4.3 20世纪90年代后的心理式舞蹈结构的繁荣第18-21页
3 影响心理式舞蹈结构创作的因素第21-33页
    3.1 编导的心理对舞蹈创作的影响第21-25页
        3.1.1 经历对心理变化的影响第21-22页
        3.1.2 编导的性格决定舞蹈的个性第22页
        3.1.3 兴趣爱好决定舞蹈的特点第22-23页
        3.1.4 编导的专业和文化素养决定舞蹈的质量第23-24页
        3.1.5 舞蹈思维在编导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第24-25页
    3.2 对舞蹈人物原型的心理探究第25-28页
        3.2.1 挖掘原型人物中的心理第25-27页
        3.2.2 时代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原型心理第27-28页
    3.3 人物情感作为主线贯穿整体结构第28-30页
        3.3.1 动作情感与表情情感的把握和运用第28-29页
        3.3.2 音乐对人物情感的烘托第29页
        3.3.3 对心理空间的设计第29-30页
    3.4 舞美与人物心理交相辉映第30-33页
        3.4.1 舞美要呼应舞蹈主题第30-31页
        3.4.2 舞美对个别特殊场景的体现第31页
        3.4.3 舞美为心理式舞蹈结构划分服务第31页
        3.4.4 舞美创造出人的心理第31-33页
4 心理式舞蹈结构的实践价值第33-40页
    4.1 对舞蹈--结构新颖、层次丰富第33页
    4.2 对编导--新思路第33-35页
    4.3 对演员--舞蹈技能的提高第35-36页
    4.4 对观众--“动之以情”第36-37页
    4.5 高校心理式舞蹈结构的教学方法第37-40页
        4.5.1 人物心理揣摩训练第37-38页
        4.5.2 舞蹈技法与实践相结合第38页
        4.5.3 对高校编导教学中的建议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三册的音乐特征分析
下一篇:里赫特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特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