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A股IPO定价方法及新股抑价现象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介绍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新股抑价的相关研究理论 | 第14-17页 |
·信息不对称的假说 | 第15-16页 |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假说 | 第16-17页 |
·其它理论假说 | 第17页 |
·国内关于证券市场新股抑价现象的理论解释 | 第17-19页 |
·对新股抑价研究的评述以及对本文的启示 | 第19-21页 |
·对新股抑价理论解释的评价 | 第19页 |
·综述小结与启示 | 第19-21页 |
3 企业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方式比较研究 | 第21-26页 |
·国际常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方式 | 第21页 |
·国际常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方式比较分析 | 第21-23页 |
·定价过程比较 | 第22页 |
·定价准确性比较 | 第22页 |
·定价灵活性比较 | 第22-23页 |
·国际常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方式特点分析 | 第23页 |
·中国企业股票IPO发行方式演变 | 第23-26页 |
·发行方式阶段 | 第23-24页 |
·定价方式效率分析 | 第24-26页 |
4 企业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模型比较研究 | 第26-30页 |
·比较成熟的估值模型 | 第26-27页 |
·贴现现金流量估值法 | 第26页 |
·贴现现金流量估值法 | 第26-27页 |
·股权资本自由现金流贴现估值法 | 第27页 |
·对于风险和贴现率的估算 | 第27-28页 |
·相对估值法 | 第28页 |
·各种估值方法对比分析 | 第28-30页 |
5 IPO发行定价模型的应用和结论 | 第30-33页 |
·样本选择 | 第30-31页 |
·估值结果 | 第31-32页 |
·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6 IPO发行方式模型的应用和结论 | 第33-45页 |
·样本数据来源 | 第33页 |
·新股发行抑价影响因素研究 | 第33-40页 |
·发行规模 | 第33-34页 |
·发行价格 | 第34-35页 |
·冻结资金数量 | 第35-36页 |
·上市首日换手率 | 第36-37页 |
·中签率 | 第37-38页 |
·发行期间大盘指数增长率 | 第38页 |
·发行市盈率 | 第38-39页 |
·其他未涉及变量 | 第39-40页 |
·原因分析结论 | 第40页 |
·新股抑价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0-45页 |
·模型选定 | 第40-42页 |
·模型建立与检验 | 第42-43页 |
·回归结果的解释 | 第43-45页 |
7 关于我国市场IPO定价和发行的结论和建议 | 第45-48页 |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基于研究结论的建议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A | 第49-50页 |
附录B | 第50-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5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