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前言 | 第15-26页 |
1.1 (-)莽草酸和(-)奎尼酸 | 第15-24页 |
1.1.1 (-)莽草酸和(-)奎尼酸的结构及性质 | 第17-18页 |
1.1.2 国内外(-)莽草酸和(-)奎尼酸的生产工艺 | 第18-23页 |
1.1.2.1 从天然植物获得(-)莽草酸和(-)奎尼酸 | 第18-19页 |
1.1.2.2 化学方法合成(-)莽草酸和(-)奎尼酸 | 第19-21页 |
1.1.2.3 微生物发酵法合成(-)莽草酸和(-)奎尼酸 | 第21-23页 |
1.1.3 (-)莽草酸和 (-)奎尼酸的产量及分离纯化问题 | 第23-24页 |
1.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2 发酵液中(-)莽草酸和(-)奎尼酸含量的测定 | 第26-34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2.1.1 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2.1.2 标准溶液与样品准备 | 第27页 |
2.1.3 LC-MS介绍和分析状况 | 第27-28页 |
2.1.3.1 介绍 | 第27页 |
2.1.3.2 液相色谱 | 第27-28页 |
2.1.3.3 质谱 | 第28页 |
2.1.3.4 方法验证 | 第28页 |
2.2 结果讨论 | 第28-32页 |
2.2.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28-30页 |
2.2.2 标准曲线与线性方程 | 第30-31页 |
2.2.3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 | 第31-32页 |
2.2.4 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 | 第32页 |
2.3 结论 | 第32-34页 |
3 717 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莽草酸吸附动力学实验、动态穿透曲线实验和吸附热力学实验研究 | 第34-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3.1.1.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1.1.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3.2 树脂的预处理 | 第35页 |
3.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4.1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5页 |
3.4.2 动态穿透曲线实验 | 第35-36页 |
3.4.3 吸附热力学实验 | 第36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6-53页 |
3.5.1 树脂吸附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6-46页 |
3.5.1.1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6-38页 |
3.5.1.2 动力学吸附实验的模型判断 | 第38-41页 |
3.5.1.3 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 第41-46页 |
3.5.2 树脂吸附的动态穿透曲线实验 | 第46-51页 |
3.5.2.1 固定床吸附的数学模型 | 第46-51页 |
3.5.2.3 固定床吸附模型分析 | 第51页 |
3.5.3 树脂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51-53页 |
3.5.3.1 温度对吸附分配比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3.2 吸附表观活化能 | 第52-53页 |
3.6 结论 | 第53-54页 |
4 (-)莽草酸和(-)奎尼酸在不同纯溶剂和二元混合溶剂中固液相平衡的研究 | 第54-87页 |
4.1 (-)莽草酸和(-)奎尼酸在不同纯溶剂和二元混合溶剂中固液相平衡的测定 | 第55-59页 |
4.1.1 实验原料和溶剂 | 第55页 |
4.1.2 实验装置 | 第55-56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4.1.3.1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4.1.3.2 固液相平衡测定结果 | 第57页 |
4.1.3.3 固液相平衡模型 | 第57-59页 |
4.2 (-)奎尼酸在单一溶剂和在二元混合溶剂中的固液相平衡研究 | 第59-69页 |
4.3 (-)莽草酸在单一溶剂和在二元混合溶剂中的固液相平衡研究 | 第69-77页 |
4.4 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 | 第77-85页 |
4.4.1 奎尼酸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 | 第78-81页 |
4.4.2 莽草酸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 | 第81-85页 |
4.5 结论 | 第85-87页 |
5 (-)莽草酸+(-)奎宁酸+水三元体系相图和 (-)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50%、75%)+水四元体系相图的构建及应用 | 第87-121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8-89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5.2.2 实验及分析仪器 | 第89页 |
5.3 (-)莽草酸+(-)奎宁酸+水三元体系相图和 (-)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50%、75%)+水四元体系相图的测定 | 第89页 |
5.4 (-)莽草酸+(-)奎宁酸+水三元体系相图和 (-)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50%、75%)+水四元体系相图的构建 | 第89-105页 |
5.5 变温相图应用于工业分离(-)莽草酸和(-)奎宁酸的研究 | 第105-113页 |
5.5.1 (-)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75%)+ H_2O四元相图分离过程 | 第105-106页 |
5.5.2 (-)莽草酸+(-)奎宁酸+ H_2O三元相图分离过程 | 第106-108页 |
5.5.3 (-)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50%)+ H_2O四元相图分离过程 | 第108-111页 |
5.5.4 (-)莽草酸+(-)奎宁酸+乙醇(v~50%)+ H_2O四元体系联合(-)莽草酸+(-)奎宁酸+ H_2O三元体系相图分离过程 | 第111-113页 |
5.6 分离纯化获得的(-)莽草酸和(-)奎尼酸的表征 | 第113-119页 |
5.6.1 红外光谱(IR) | 第113-115页 |
5.6.2 质谱(MS) | 第115-116页 |
5.6.3 PXRD分析 | 第116-117页 |
5.6.4 DSC分析 | 第117-118页 |
5.6.5 核磁-H谱 | 第118-119页 |
5.6.6 元素分析 | 第119页 |
5.7 小结 | 第119-121页 |
6 结论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