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社会公德的内涵 | 第20-22页 |
2.1.1 社会公德的涵义 | 第20页 |
2.1.2 社会公德的发生领域 | 第20-21页 |
2.1.3 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 第21-22页 |
2.1.4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 第22页 |
2.2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1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涵义 | 第22页 |
2.2.2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涵义 | 第22-23页 |
2.3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德观 | 第23-26页 |
2.3.1 马克思、恩格斯公德思想 | 第23页 |
2.3.2 列宁、斯大林公德思想 | 第23-24页 |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德观 | 第24-26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调查分析 | 第26-38页 |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1.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第26页 |
3.1.2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6页 |
3.1.3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2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总体现状调查分析 | 第27-31页 |
3.2.1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总体现状调查分析 | 第27-29页 |
3.2.2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第29-31页 |
3.3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调查分析 | 第31-38页 |
3.3.1 文明礼貌素养欠缺 | 第32-33页 |
3.3.2 助人为乐观念淡化 | 第33-34页 |
3.3.3 爱护公物意识较弱 | 第34页 |
3.3.4 保护环境意识不强 | 第34-36页 |
3.3.5 遵纪守法意识较低 | 第36-38页 |
第4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4.1 自身因素 | 第38-40页 |
4.1.1 价值观偏离 | 第38页 |
4.1.2 法治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4.1.3 自律能力较差 | 第39-40页 |
4.2 家庭因素 | 第40-41页 |
4.2.1 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 | 第40页 |
4.2.2 家长行为缺乏积极引导 | 第40-41页 |
4.3 学校因素 | 第41-43页 |
4.3.1 公德课程教育实效性不强 | 第41-42页 |
4.3.2 公德行为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42页 |
4.3.3 教师公德行为示范性不够 | 第42-43页 |
4.3.4 校园公德文化建设不足 | 第43页 |
4.4 社会因素 | 第43-45页 |
4.4.1 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2 网络空间虚拟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 历史因素 | 第45-46页 |
4.5.1 重私德轻公德的传统道德思想影响 | 第45页 |
4.5.2 重“人治”轻“法治”的历史传统影响 | 第45-46页 |
第5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应对措施 | 第46-55页 |
5.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道德修养 | 第46-48页 |
5.1.1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 第46页 |
5.1.2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第46-47页 |
5.1.3 加强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教育 | 第47页 |
5.1.4 加强法治观教育 | 第47-48页 |
5.2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履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职责 | 第48-50页 |
5.2.1 增强社会公德教育课程实效性 | 第48-49页 |
5.2.2 建立科学的公德行为监督机制 | 第49页 |
5.2.3 提高教师公德行为示范作用 | 第49-50页 |
5.2.4 加强校园公德文化建设 | 第50页 |
5.3 以自我教育为关键,提高社会公德自律能力 | 第50-52页 |
5.3.1 合理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 | 第50-51页 |
5.3.2 适时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 | 第51页 |
5.3.3 不断进行自我激励与自我完善 | 第51-52页 |
5.4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52-53页 |
5.4.1 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性,重视子女全面发展 | 第52页 |
5.4.2 家长要身先垂范,做子女的道德楷模 | 第52-53页 |
5.5 以法治建设为保障,优化社会公德环境 | 第53-55页 |
5.5.1 加强社会公德法制化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 第53页 |
5.5.2 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优化网络环境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在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