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权的竞争法保护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三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及特色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商号权竞争法保护案例分析与理论探讨 | 第14-28页 |
第一节 商号权竞争法保护典型案例分析 | 第14-18页 |
一 典型案例阐述 | 第14-16页 |
二 典型案例争论焦点分析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商号权竞争法保护的一般法律理论探讨 | 第18-24页 |
一 商号概念阐述 | 第18-20页 |
二 商号权的概念及内涵 | 第20-21页 |
三 商号权的法律性质及外延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商号权竞争法保护的功能分析 | 第24-28页 |
一 防混淆功能 | 第24-26页 |
二 反淡化功能 | 第26-27页 |
三 强化保护功能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域外商号权竞争法保护制度及启示 | 第28-39页 |
第一节 竞争法保护的商号权取得方式 | 第28-31页 |
一 因使用而取得商号权 | 第28-29页 |
二 因登记而取得商号权 | 第29-30页 |
三 登记取得与使用取得的折中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商号权的竞争法保护范围 | 第31-34页 |
一 显著性商号的竞争法保护 | 第31-32页 |
二 周知性商号的竞争法保护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断标准 | 第34-36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断标准 | 第34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断标准 | 第34-35页 |
三 国际公约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断标准 | 第35-36页 |
第四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责任承担 | 第36-39页 |
一 停止侵害兼罚款、赔偿损失 | 第36-37页 |
二 自由刑兼罚金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我国商号权竞争法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我国商号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39-41页 |
一 商号权的取得与管理机制现状 | 第39页 |
二 商号权的保护现状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我国商号权竞争法保护的不足 | 第41-48页 |
一 商号概念界定不清 | 第41-42页 |
二 商号权法律保护体系混乱 | 第42-43页 |
三 商号的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 第43-44页 |
四 商号权的排他效力和救济效力的不足 | 第44-45页 |
五 商号权与其他权利的保护缺乏协调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商号权竞争法保护制度的建议 | 第48-60页 |
第一节 明确竞争法保护商号权的范围 | 第48-52页 |
一 明确商号的可识别性一——显著性商号 | 第49-50页 |
二 明确商号的可识别性二——知名商号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完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52-56页 |
一 权利人有合法取得的商号权 | 第52-53页 |
二 行为人主观方面具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 第53-54页 |
三 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商号被混淆或淡化的行为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强化侵害商号行为的竞争法责任条款 | 第56-57页 |
一 加大惩罚力度,设置惩罚性损害赔偿标准 | 第56-57页 |
二 增加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 | 第57页 |
第四节 注重竞争法保护与相关法律规定的衔接 | 第57-60页 |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民法的衔接 | 第58页 |
二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衔接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