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3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3.1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定义与辨析 | 第15-17页 |
1.3.2 地方政府专项债债信 | 第17-18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3-25页 |
1.4.3 文献总结 | 第25-26页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6-28页 |
1.5.1 创新点 | 第26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6-28页 |
2 地方政府专项债债信的意义 | 第28-32页 |
2.1 专项债低成本持续发行的保证 | 第28-30页 |
2.2 防范地方财政风险 | 第30-31页 |
2.3 促进地方举债融资行为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 第31-32页 |
3 地方政府专项债债信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2-38页 |
3.1 影响债券债信约束机制的普遍性问题 | 第32-36页 |
3.1.1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监管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32-34页 |
3.1.2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1.3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3.2 专项债券债信约束机制的特殊矛盾 | 第36-38页 |
3.2.1 项目遴选粗放 | 第36页 |
3.2.2 信息披露不完善 | 第36-37页 |
3.2.3 信用评级不健全 | 第37-38页 |
4 地方政府债券债信约束机制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第38-44页 |
4.1 地方政府债信约束机制的国际经验 | 第38-42页 |
4.1.1 项目的遴选及资金的监管较为严格 | 第38-39页 |
4.1.2 信用评级机制较为合理 | 第39-40页 |
4.1.3 信息披露规范严格 | 第40页 |
4.1.4 债券保险和信用增进形式多样 | 第40-41页 |
4.1.5 债券偿还安排比较完备 | 第41-42页 |
4.2 经验借鉴和对我国启示 | 第42-44页 |
5 建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债信约束机制的措施建议 | 第44-54页 |
5.1 建立发债项目遴选及其资金用途约束机制 | 第44-46页 |
5.1.1 科学规范地进行项目遴选 | 第44-45页 |
5.1.2 规范专项债券的举债和资金管理 | 第45页 |
5.1.3 进行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考核评价 | 第45-46页 |
5.2 健全信用评级机制 | 第46-48页 |
5.2.1 合理设计专项债券评级参考指标 | 第46-47页 |
5.2.2 规范评级机构遴选 | 第47-48页 |
5.3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机制 | 第48-50页 |
5.3.1 规范统一信息披露的内容 | 第48页 |
5.3.2 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 | 第48-49页 |
5.3.3 规范信息披露的格式 | 第49-50页 |
5.4 建立债券保险和信用增进机制 | 第50-51页 |
5.4.1 适时引入债券保险机制 | 第50页 |
5.4.2 进行增信安排 | 第50-51页 |
5.5 理顺专项债的发行偿还机制 | 第51-54页 |
5.5.1 改进限额管理 | 第51-52页 |
5.5.2 构建偿还保障机制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