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当代传播学视野下我国的萌文化现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研究综述第13-19页
        1.2.1 国外萌文化现象的文献综述第13-15页
        1.2.2 国内萌文化现象的文献综述第15-19页
    1.3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9-21页
        1.3.1 萌文化现象的概念界定第19-21页
        1.3.2 理论基础第21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1-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页
        1.4.2 创新点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2章 萌文化现象的沿革与主要特征第23-32页
    2.1 萌文化现象现象的兴起背景第23-25页
        2.1.1 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和象征性消费的驱使第23-24页
        2.1.2 文化环境:日益多元的社会文化第24页
        2.1.3 社会心理:转型期的困惑第24-25页
    2.2 萌文化现象在国内的兴起第25-29页
        2.2.1 萌文化现象的溯源第25-27页
        2.2.2 萌文化现象在国内的兴起第27-29页
    2.3 萌文化现象的主要特征第29-31页
        2.3.1 草根性第29页
        2.3.2 反传统性第29-30页
        2.3.3 纯真性第30页
        2.3.4 游戏性第30页
        2.3.5 现代性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萌文化现象的传播与扩散第32-43页
    3.1 网络媒体提供传播平台第32-36页
        3.1.1 互联网为萌文化现象的传播提供天然条件第32-34页
        3.1.2 “脸萌”的社会化网络传播第34-36页
    3.2 传统媒体的积极推动与制造第36-39页
        3.2.1 传统媒体对萌文化现象的传播推波助澜第36-37页
        3.2.2 《爸爸去哪儿》对萌元素的集中表达第37-39页
    3.3 消费社会是萌文化现象发展的市场动力第39-42页
        3.3.1 消费行为助推萌文化现象群体的行为确认第40-41页
        3.3.2 大众追求时尚对萌文化现象的扩散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萌文化现象的群体特征与心理第43-54页
    4.1 青年女性是萌文化现象传播的主力军第43-46页
        4.1.1 “90后”、“00后”是萌文化现象的积极传播者第43-44页
        4.1.2 女性对萌文化现象女性气质的认同第44-46页
    4.2 萌文化现象的传播群体行为特征第46-49页
        4.2.1 以符号消费为主的审美情趣第47页
        4.2.2 审美经验的回归第47-48页
        4.2.3 对“超真实”世界的沉迷第48页
        4.2.4 追求时尚性和独特性第48-49页
    4.3 萌文化现象的传播群体心理分析第49-53页
        4.3.1 反抗崇高、宣泄情绪的娱乐心理第49-50页
        4.3.2 慰藉孤独、追寻认同的从众心理第50-52页
        4.3.3 逃避责任、畏惧衰老的焦虑心理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萌文化现象的影响与反思第54-61页
    5.1 萌文化现象的积极社会影响第54-57页
        5.1.1 萌文化现象丰富青少年文娱生活,助力其社会化进程第54-55页
        5.1.2 萌文化现象催生萌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第55-57页
    5.2 反思萌文化现象的消极影响第57-59页
        5.2.1 萌文化现象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破坏第57-58页
        5.2.2 消费文化带来新的社会规训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结论与不足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7-68页
附录B 网络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第68-69页
附录C 调查问卷及答案第69-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梯云书院志》的整理与研究
下一篇:文化创意撬动乡村旅游扶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