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高电压技术论文--高电压绝缘技术论文--绝缘的试验与检查论文

金沉积及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检测SF6分解组分的气敏响应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9-27页
    1.1 SF_6分解组分监测意义及方法第9-11页
    1.2 气体传感器技术第11-19页
        1.2.1 气体传感器种类第11-14页
        1.2.2 气体传感器气敏材料第14-15页
        1.2.3 气敏传感材料制备工艺第15-18页
        1.2.4 气体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气敏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第19-21页
        1.3.1 贵金属沉积改性技术第19页
        1.3.2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第19-21页
    1.4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第21-24页
        1.4.1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应用领域第22-23页
        1.4.2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研究现状第23-24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7页
2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和改性平台及仿真理论第27-37页
    2.1 本征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改性第27-31页
        2.1.1 本征二氧化钛纳米管制备第27-28页
        2.1.2 贵金属沉积改性方案第28-29页
        2.1.3 等离子体改性方案第29-31页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第31-32页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31页
        2.2.2 X射线衍射仪第31-32页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第32页
    2.3 气敏特性测试平台第32-33页
        2.3.1 平台概述第32-33页
        2.3.2 气敏特性参数第33页
    2.4 仿真的理论基础第33-36页
        2.4.1 密度泛函理论第33-34页
        2.4.2 计算仿真软件第34-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金沉积二氧化钛纳米管对特征组分的响应特性研究第37-49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金沉积二氧化钛纳米管气敏特性第37-38页
    3.3 金沉积二氧化钛纳米管第一性原理仿真第38-46页
        3.3.1 表面吸附模型的建立第38-40页
        3.3.2 三种硫化物分子在沉积金原子表面吸附第40-44页
        3.3.3 与未改性二氧化钛晶面仿真结果对比第44-46页
    3.4 气敏特性的微观解释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4 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对特征组分的响应特性研究第49-67页
    4.1 二氧化钛纳米管等离子体改性及表征分析第49-53页
        4.1.1 等离子体改性参数第49-51页
        4.1.2 改性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表征第51-53页
    4.2 改性二氧化钛纳米管对三种硫化物的响应特性实验第53-56页
        4.2.1 对三种硫化物的响应特性第53-54页
        4.2.2 对低浓度的三种硫化物的气敏响应第54-55页
        4.2.3 重复性气敏实验研究第55-56页
    4.3 二氧化钛纳米管对三种硫化物吸附的第一性原理仿真第56-63页
        4.3.1 仿真计算方法的选择第56-57页
        4.3.2 掺杂模型的建立第57-58页
        4.3.3 吸附过程的参数计算第58-63页
    4.4 气敏特性的微观解释第63-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5.1 主要结论第67-68页
    5.2 后续工作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附录第79-80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79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第79-80页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0页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伏微网中下垂控制器的设计与优化
下一篇:潮汐流能发电机组及集电系统的规划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