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水文学论文--海洋动力学论文--潮汐论文

莱州湾南岸海(咸)水入侵动态监测及演化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1章 绪论第15-29页
    1.1 前言第15-16页
    1.2 海(咸)水入侵研究现状第16-24页
        1.2.1 海(咸)水入侵的普遍性第16-17页
        1.2.2 海(咸)水入侵的研究概况第17-18页
        1.2.3 海(咸)水入侵模型的研究概况第18-21页
        1.2.4 海(咸)水入侵的判别指标和监测方法研究概况第21-23页
        1.2.5 现代人类活动对研究区自然环境及海(咸)水入侵的影响第23-24页
    1.3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4-26页
        1.3.1 选题意义第24-25页
        1.3.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第26-27页
    1.5 创新性第27-28页
    1.6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2章 研究区自然背景特征第29-42页
    2.1 研究范围和交通位置第29-30页
    2.2 地形与地貌特征第30-31页
    2.3 气象与水文特征第31-34页
        2.3.1 气象第31-32页
        2.3.2 水文第32-34页
        2.3.3 海洋第34页
    2.4 基本地质背景第34-41页
    2.5 社会经济概况第41-42页
第3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第42-50页
    3.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第42-43页
    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第43-45页
    3.3 地下水动态特征第45-47页
    3.4 地下水开采状况第47-48页
    3.5 海水入侵监测剖面水文地质特征第48-50页
第4章 海(咸)水入侵动态变化分析第50-78页
    4.1 海(咸)水入侵与地貌植被演化关系第50-53页
    4.2 地下水动态变化分析第53-69页
        4.2.1 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分析第53-55页
        4.2.2 研究区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动态分析第55-59页
        4.2.3 研究区海水入侵监测剖面地下水动态分析第59-69页
    4.3 浅层含水层咸淡水入侵的界线监测第69-77页
        4.3.1 水化学分析法确定咸淡水界面和海(咸)水入侵界线第69页
        4.3.2 研究区含水层导电性能监测分析第69-77页
    4.4 海(咸)水入侵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第77-78页
第5章 海(咸)水入侵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第78-111页
    5.1 海(咸)水入侵的水化学机制第78-81页
        5.1.1 海水与地下(淡)水的水化学基本特征第78-79页
        5.1.2 海(咸)水入侵区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第79-80页
        5.1.3 海(咸)水入侵的水文地球化学判别指标第80-81页
    5.2 研究区海(咸)水入侵的水化学分析第81-96页
        5.2.1 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第82-84页
        5.2.2 典型剖面水化学动态分析第84-91页
        5.2.3 海(咸)水入侵评价第91-96页
    5.3 海水入侵过程中同位素分布特征第96-111页
        5.3.1 氘(~2H)氧(~(18)O)同位素特征第96-103页
        5.3.2 ~(37)Cl~-同位素特征第103-105页
        5.3.3 氘(T)与氟利昂(CFCs)的特征第105-107页
        5.3.4 CFCs与~(14)C同位素测年对比分析第107-108页
        5.3.5 硫-34同位素特征(δ~(34)S_(S04))第108-111页
第6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第111-140页
    6.1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第111-115页
        6.1.1 模拟范围的确定第112-113页
        6.1.2 含水层结构概化第113-114页
        6.1.3 评价区边界条件的概化第114-115页
    6.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第115-121页
        6.2.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第115-117页
        6.2.2 数值模拟模型的求解第117-118页
        6.2.3 模型的离散化处理第118-121页
    6.3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第121-140页
        6.3.1 模型的识别第121-125页
        6.3.2 模型预报第125-137页
        6.3.3 不同治理方案对海(咸)水入侵的影响分析第137-140页
第7章 结论和建议第140-143页
    7.1 结论第140-142页
    7.2 建议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北MT阵列观测网及岩石圈三维导电性结构研究
下一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区域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