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1000MW 褐煤锅炉数值计算方法 | 第13-26页 |
2.1 计算模型选择 | 第13-17页 |
2.1.1 气相湍流流动物理模型 | 第13-14页 |
2.1.2 气固两相流动模型 | 第14页 |
2.1.3 辐射换热模型 | 第14页 |
2.1.4 煤的挥发分析出模型 | 第14-15页 |
2.1.5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15-17页 |
2.1.6 焦炭燃烧模型 | 第17页 |
2.2 褐煤锅炉数值计算方法验证 | 第17-20页 |
2.2.1 锅炉原型 | 第17-18页 |
2.2.2 600MW 褐煤锅炉网格划分 | 第18-19页 |
2.2.3 计算结果验证 | 第19-20页 |
2.2.4 小结 | 第20页 |
2.3 1000MW 褐煤锅炉燃烧过程模拟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20-25页 |
2.3.1 锅炉原型 | 第20-23页 |
2.3.2 1000MW 褐煤锅炉网格划分 | 第23-24页 |
2.3.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24页 |
2.3.4 计算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炉膛上部受热面吸热偏差分析 | 第26-43页 |
3.1 四角切圆锅炉炉膛出口受热面吸热偏差分析 | 第26-29页 |
3.1.1 烟气速度不均匀引起的吸热偏差 | 第26-28页 |
3.1.2 烟温不均匀引起的热偏差 | 第28页 |
3.1.3 高温火焰热辐射形成的热偏差 | 第28-29页 |
3.1.4 总的热偏差 | 第29页 |
3.2 单炉膛双切圆锅炉屏式过热器吸热偏差的分析 | 第29-35页 |
3.2.1 高温火焰热辐射引起的热偏差 | 第30-32页 |
3.2.2 烟温不均匀引起的热偏差 | 第32页 |
3.2.3 总的热偏差 | 第32-34页 |
3.2.4 小结 | 第34-35页 |
3.3 单炉膛双切圆锅炉辐射-对流受热面吸热偏差分析 | 第35-41页 |
3.3.1 速度不均匀引起的热偏差 | 第35-39页 |
3.3.2 烟温引起的热偏差 | 第39-40页 |
3.3.3 总的热偏差 | 第40-41页 |
3.4 对流受热面吸热偏差分析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减小炉膛出口热偏差的数值模拟 | 第43-58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燃烧特性参数 | 第44-46页 |
4.2.1 沿炉膛高度分布的参数 | 第44页 |
4.2.2 不均匀性评价指标 | 第44-46页 |
4.3 OFA 反切减小炉膛出口热偏差 | 第46-53页 |
4.3.1 工况简介 | 第46页 |
4.3.2 OFA 反切对炉膛内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46-50页 |
4.3.3 OFA 反切对水平烟道内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4 小结 | 第53页 |
4.4 OFA 部分喷口垂直摆动减小炉膛出口速度偏差 | 第53-56页 |
4.4.1 工况简介 | 第53页 |
4.4.2 OFA 垂直摆动对燃尽区速度分布的影响 | 第53-55页 |
4.4.3 OFA 垂直摆动对水平烟道内速度分布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