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湘南地区历史村镇空间肌理保护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第一节 学科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一、学科研究背景第13-14页
        二、学科研究意义第14页
        三、相关概念解析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5-20页
        一、历史村镇空间肌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二、湘南地区历史村镇空间肌理的研究现状第17页
        三、景观人类学研究现状第17-20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0-22页
        一、研究内容第20-21页
        二、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四节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第二章 湘南地区历史村镇空间肌理的影响因素第23-38页
    第一节 自然因素第23-24页
        一、区域第23页
        二、资源第23-24页
    第二节 人工因素第24-26页
        一、生产技术第24页
        二、建筑技术第24-25页
        三、制度法规第25-26页
        四、经济发展第26页
    第三节 人文因素第26-38页
        一、风水理念第26-29页
        二、宗法观念第29-32页
        三、思想文化第32-35页
        四、风俗习惯第35-36页
        五、宗教信仰第36页
        六、历史变迁第36-38页
第三章 湘南地区历史村镇空间肌理的物质形态第38-57页
    第一节 空间布局与周边环境组合——整体形态第38-42页
        一、整体形态的影响因素第38-39页
        二、历史村镇整体形态的类型第39-42页
    第二节 空间布局第42-43页
        一、规则的布局形态第42页
        二、不规则的布局形态第42-43页
    第三节 骨骼形态第43-51页
        一、街巷空间第43-49页
        二、水系网络第49-51页
    第四节 建筑单元的产生第51-57页
        一、基本型——单个民居第51-52页
        二、群化物——民居的组合第52-53页
        三、标志物——空间节点第53-57页
第四章 湘南地区板梁古村空间肌理保护的实践探讨第57-80页
    第一节 板梁古村概况分析第57-59页
        一、区位与资源第57页
        二、经济与技术第57-58页
        三、历史文化特色第58-59页
    第二节 板梁古村物质形态分析第59-69页
        一、整体分析第59-60页
        二、空间格局分析第60-61页
        三、街巷水系分析第61-62页
        四、建筑与标志物第62-67页
        五、主要问题分析第67-69页
    第三节 保护的理论原则第69-70页
        一、人类学的整体观第69页
        二、“空间”与“场所”第69-70页
        三、生态与可持续第70页
    第四节 空间保护规划第70-80页
        一、村域整体空间保护规划第70页
        二、古村内部空间保护规划第70-79页
        三、设计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结论第80-83页
    第一节 研究的成果第80-81页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第81页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第81-83页
结语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88页
附录二 历史村镇调研表第88-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黎平县传统村落地理研究
下一篇:高钛型高炉渣无砂混凝土性能试验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