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微生物学检验论文

两株细菌的比较鉴定及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的表达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两种芽孢杆菌的概述第13-14页
        1.1.1 蜡样芽孢杆菌的概述第13-14页
        1.1.2 枯草芽孢杆菌的概述第14页
    1.2 蜡样芽孢杆菌毒素的研究进展第14-21页
        1.2.1 致呕吐型肠毒素第14-16页
        1.2.2 致腹泻型肠毒素第16-21页
    1.3 芽孢杆菌分类鉴定第21-22页
        1.3.1 传统的分类学法第21页
        1.3.2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21-22页
        1.3.3 质谱法第22页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2-24页
        1.4.1 立题背景第22-24页
        1.4.2 研究目的意义第24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4-27页
        1.5.1 主要内容第24-26页
        1.5.2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医院分离的两株细菌菌种鉴定第27-33页
    2.1.材料第27-28页
        2.1.1 菌株来源第27页
        2.1.2 试剂及设备第27页
        2.1.3 16SrDNA的通用引物第27-28页
    2.2 方法第28-29页
        2.2.1 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第28页
        2.2.2 16SrRNA序列分析第28-29页
    2.3 结果第29-32页
        2.3.1 两株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第29-30页
        2.3.2 两株细菌的 16SrDNA序列的扩增第30-31页
        2.3.3 16S rRNA基因序列以及进化树分析第31-3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2-33页
第三章 蛋白质组比较分析第33-48页
    3.1.材料第33-37页
        3.1.1 菌株来源第33页
        3.1.2 二维电泳相关试剂第33页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第33-36页
        3.1.4 仪器设备第36-37页
    3.2 实验方法第37-42页
        3.2.1 细菌蛋白提取第37页
        3.2.2 细菌分泌的蛋白的提取第37-38页
        3.2.3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38页
        3.2.4 二维电泳第38-40页
        3.2.5 质谱鉴定第40-4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3.3.1 两株芽孢杆菌的比较鉴定第42-43页
        3.3.2 蜡样芽孢杆菌蛋白和蜡样芽孢杆菌过夜培养的上清蛋白比较分析第43-46页
    3.4 讨论与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蜡样芽孢杆菌毒素基因的鉴定及克隆第48-55页
    4.1 材料试剂第48-49页
        4.1.1 菌株和质粒第48页
        4.1.2 材料和试剂第48-49页
        4.1.3 仪器设备第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53页
        4.2.1 蜡样芽孢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9页
        4.2.2 毒素基因PCR鉴定第49-50页
        4.2.3 PCR产物的回收与酶连第50-51页
        4.2.4 克隆菌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的制备第51页
        4.2.5 将过夜连接的产物转入到DH5α 感受态细胞第51-52页
        4.2.6 重组质粒提取、酶切验证及测序鉴定第52-53页
    4.3 结果和分析第53-54页
        4.3.1 毒素基因的PCR鉴定第53页
        4.3.2 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的克隆及鉴定第53-54页
    4.4 讨论和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非溶血性肠毒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55-71页
    5.1 材料第55-60页
        5.1.1 菌种、载体和实验动物第55页
        5.1.2 试剂第55-56页
        5.1.3 配制的试剂第56-59页
        5.1.4 仪器设备第59-60页
    5.2 方法第60-64页
        5.2.1 非溶血性肠毒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0-61页
        5.2.2 含有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第61-62页
        5.2.3 蛋白质印记分析第62页
        5.2.4 重组蛋白的可溶性分析第62页
        5.2.5 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第62页
        5.2.6 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第62-63页
        5.2.7 His标签重组蛋白纯化第63-64页
    5.3 结果分析第64-69页
        5.3.1 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第64-65页
        5.3.2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第65-67页
        5.3.3 原核表达的蛋白的质谱鉴定第67-68页
        5.3.4 兔源多克隆抗体的验证第68-69页
        5.3.5 兔源多克隆抗体对蜡样芽孢杆菌分泌蛋白的检测第69页
    5.4 讨论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71-81页
    6.1 实验材料第71页
        6.1.1 菌株和载体第71页
        6.1.2 主要的酶和试剂第71页
    6.2 实验方法第71-76页
        6.2.1 载体pFBDM-nhe C的构建第71-72页
        6.2.2 构建载体pFBDM-nhe C-nhe B,pFBDM-nhe C-nhe A,pFBDM-nhe C-nhe B-nhe A第72-73页
        6.2.3 制备DH10bacmid感受态第73页
        6.2.4 重组质粒的转座第73页
        6.2.5 重组杆粒的提取第73-74页
        6.2.6 草地贪夜蛾细胞(Sf-9 细胞)的悬浮培养第74页
        6.2.7 脂质体转染第74-76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76-79页
        6.3.1 重组转座载体的构建第76页
        6.3.2 重组转座载体的酶切鉴定第76-78页
        6.3.3 重组大质粒PCR验证第78-79页
    6.4 讨论与小结第79-8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7.1 主要的工作总结第81-82页
    7.2 工作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2页
致谢第92-94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第94页
参加课题第94-95页
附录第95-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骨质疏松的在体研究
下一篇:酪氨酸激酶BMX在内毒素/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