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概述 | 第15-17页 |
第一节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15页 |
第二节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特点 | 第15-16页 |
一、目的的公益性 | 第15页 |
二、主体的广泛性 | 第15页 |
三、诉讼具有预防性,同时兼有补救功能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16页 |
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障碍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我国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一、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需要 | 第17页 |
二、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规制行政行为的重要手段 | 第17页 |
三、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需要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我国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 第18-20页 |
一、从宪法、法律角度看其可行性 | 第18-19页 |
二、从国外的立法和实践经验角度看其可行性 | 第19-20页 |
三、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 第20页 |
第三节 我国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障碍 | 第20-23页 |
一、公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 第20页 |
二、程序法上缺乏制度保障 | 第20-21页 |
三、法院审判过程受行政机关的束缚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构建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23-33页 |
第一节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 | 第23-26页 |
一、原告主体资格的界定标准 | 第23页 |
二、具体的适格原告 | 第23-26页 |
第二节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26-27页 |
一、受案范围的一般界定 | 第26页 |
二、或然危害性行为应纳入受案范围 | 第26页 |
三、抽象环境行政行为应逐步纳入受案范畴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管辖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其他相关问题 | 第28-33页 |
一、行政救济前置程序 | 第28页 |
二、诉讼费用的承担主体与收取模式 | 第28-30页 |
三、诉讼时效 | 第30-31页 |
四、激励机制 | 第31页 |
五、法律援助的引入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