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南涪陵地区大安寨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和来源 | 第10页 |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2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4页 |
1.5 主要成果认识 | 第14-16页 |
第2章 基本地质特征 | 第16-21页 |
2.1 工区概况 | 第16-17页 |
2.2 沉积特征 | 第17-18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2.4 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第3章 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 | 第21-28页 |
3.1 测井资料的标准化 | 第21-22页 |
3.2 泥页岩电性特征 | 第22-23页 |
3.3 单层页岩划分方法 | 第23-25页 |
3.4 泥页岩有效厚度统计 | 第25页 |
3.5 泥页岩埋深和厚度分布 | 第25-28页 |
3.5.1 泥页岩埋深 | 第25-26页 |
3.5.2 泥页岩厚度 | 第26-28页 |
第4章 地化参数的平面分布 | 第28-33页 |
4.1 测井地化参数模型建立 | 第28-29页 |
4.2 有机碳含量 | 第29页 |
4.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29-33页 |
第5章 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 第33-65页 |
5.1 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 第33-36页 |
5.2 物性特征 | 第36-37页 |
5.3 基于氮气吸附实验的孔隙结构特征 | 第37-47页 |
5.3.1 等温吸附曲线类型 | 第38-40页 |
5.3.2 等温吸附-脱附曲线特征 | 第40-42页 |
5.3.3 页岩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 | 第42-44页 |
5.3.4 氮气吸附法孔径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5.3.5 页岩纳米级孔隙主孔范围 | 第46-47页 |
5.4 基于高压压汞实验的孔隙结构特征 | 第47-51页 |
5.4.1 高压压汞曲线特征 | 第48-49页 |
5.4.2 高压压汞孔径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5.5 孔隙的尺度及综合分类 | 第51-53页 |
5.6 微孔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 第53-65页 |
5.6.1 有机碳含量与有机质成熟度 | 第53-57页 |
5.6.2 矿物成分的影响 | 第57-64页 |
5.6.3 埋藏深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