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南海北部海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及深海区两株细菌多相分类学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7页
    1.1 海洋环境概况第12-13页
    1.2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分类第13-14页
    1.3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第14-18页
    1.4 细菌多相分类学研究方法第18-26页
        1.4.1 基因型研究方法(Genetic methods)第19-21页
            1.4.1.1 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19-20页
            1.4.1.2 DDH第20-21页
            1.4.1.3 基因组G+C含量第21页
        1.4.2 化学分类研究方法(Chemotaxonomy methods)第21-24页
            1.4.2.1 细胞壁分析第22页
            1.4.2.2 极性脂分析第22-23页
            1.4.2.3 脂肪酸分析第23页
            1.4.2.4 呼吸醌分析第23-24页
        1.4.3 表型研究方法(Phenotypic methods)第24-25页
            1.4.3.1 形态学特征第24-25页
            1.4.3.2 生理生化特征第25页
        1.4.4 细菌多相分类学的未来第25-26页
    1.5 本研究的意义第26-27页
2 南海北部海域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研究第27-43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7-30页
        2.1.1 样品来源第27页
        2.1.2 主要培养基第27页
        2.1.3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富集第27-28页
            2.1.3.1 菌株的分离纯化第28页
            2.1.3.2 菌株的富集培养第28页
        2.1.4 菌株的保藏第28页
            2.1.4.1 甘油保藏第28页
            2.1.4.2 冷冻干燥保藏第28页
        2.1.5 细菌基因组少量抽提、PCR扩增、序列比对16S rRNA基因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第28-30页
            2.1.5.1 细菌DNA的少量抽提第29页
            2.1.5.2 PCR扩增第29-30页
            2.1.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30页
            2.1.5.4 测序及序列比对第30页
            2.1.5.5 构建系统发育树第30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0-40页
        2.2.1 可培养细菌分离结果与多样性分析第30-35页
        2.2.2 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第35-38页
        2.2.3 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讨论第38-39页
        2.2.4 疑似新种分离结果第39-40页
    2.3 本章小结第40-43页
        2.3.1 结果总结第40-41页
        2.3.2 问题分析及改良方法第41-43页
3 南海北部海域深海区两株细菌的多相分类学鉴定第43-73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3-56页
        3.1.1 菌株来源第43页
        3.1.2 主要试剂第43-44页
        3.1.3 主要培养基第44页
        3.1.4 菌株活化与保藏第44-45页
        3.1.5 基因型特征第45-46页
            3.1.5.1 16S rRNA基因的全序列获得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45-46页
            3.1.5.2 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46页
            3.1.5.3 G+C含量测定第46页
        3.1.6 化学分类实验第46-49页
            3.1.6.1 呼吸醌实验第47-48页
            3.1.6.2 极性脂实验第48-49页
            3.1.6.3 脂肪酸实验第49页
        3.1.7 表型特征第49-56页
            3.1.7.1 形态特征第49-50页
            3.1.7.2 生理生化特征第50-5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6-72页
        3.2.1 菌株HSF7~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第56-64页
            3.2.1.1 基因型特征第56-57页
            3.2.1.2 化学分类特征第57-60页
            3.2.1.3 表型特征第60-62页
            3.2.1.4 小结及新种描述第62-64页
        3.2.2 菌株HSF11~T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结果第64-72页
            3.2.2.1 基因型特征第64-65页
            3.2.2.2 化学分类特征第65-68页
            3.2.2.3 表型特征第68-70页
            3.2.2.4 小结及新种描述第70-72页
    3.3 本章小结第72-73页
4 结论与展望第73-76页
    4.1 结论与创新第73-74页
        4.1.1 主要结论第73-74页
        4.1.2 主要创新点第74页
    4.2 展望第74-76页
附录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7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7-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牦牛脑AQP9的功能特征
下一篇:几类脉冲耦合系统边值问题弱解的存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