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2.1 台风螺旋雨带分类及其精细结构 | 第10-11页 |
1.2.2 螺旋雨带中涡旋对流单体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3 内雨带的发展机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台风概况、模式、资料和方法 | 第16-22页 |
2.1 台风“珍珠”概况 | 第16-17页 |
2.2 模式介绍 | 第17-18页 |
2.3 模式资料和方案设计 | 第18-20页 |
2.4 诊断所用物理量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模式结果验证 | 第22-29页 |
3.1 路径和强度验证 | 第22-24页 |
3.2 结构验证 | 第24-25页 |
3.3 动力结构分析 | 第25-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螺旋雨带的精细结构 | 第29-40页 |
4.1 主要雨带的结构 | 第31-34页 |
4.2 次级雨带结构 | 第34-36页 |
4.3 远雨带的结构 | 第36-37页 |
4.4 内雨带的结构 | 第37-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螺旋雨带中对流单体的发展 | 第40-47页 |
5.1 螺旋雨带中对流单体的移动发展 | 第40-44页 |
5.2 螺旋雨带中对流单体的垂直结构的涡度收支分析 | 第44-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内雨带的发展机制 | 第47-57页 |
6.1 内雨带和重力波 | 第48-50页 |
6.2 内雨带和涡旋Rossby波 | 第50-52页 |
6.3 内雨带和混合波 | 第52-53页 |
6.4 内雨带发展的假设 | 第53-5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七章 结果和讨论 | 第57-6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7-59页 |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59-60页 |
7.3 不足和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