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1 绪论 | 第13-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1.2 InSAR及相位解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2 相位解缠原理 | 第20-35页 |
| 2.1 相位解缠基本原理 | 第20-24页 |
| 2.2 路径积分法 | 第24-27页 |
| 2.3 最小二乘法 | 第27-30页 |
| 2.4 网络流算法 | 第30-33页 |
| 2.5 相位解缠精度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 3 矿区相位解缠算法对比分析 | 第35-50页 |
| 3.1 质量指导法 | 第35-36页 |
| 3.2 改进优化枝切线设置的枝切法 | 第36-43页 |
| 3.3 最小二乘法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 3.4 网络流算法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 3.5 三类算法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 3.6 矿区沉降相位解缠算法问题总结 | 第48-49页 |
| 3.7 小结 | 第49-50页 |
| 4 基于GVF-Snake模型边界探测的相位解缠算法 | 第50-67页 |
| 4.1 算法原理及流程 | 第50-56页 |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6页 |
| 4.3 小结 | 第66-67页 |
| 5 InSAR矿区沉降监测分析系统 | 第67-76页 |
| 5.1 系统设计 | 第67-68页 |
| 5.2 总体功能设计 | 第68-70页 |
| 5.3 系统功能界面 | 第70-73页 |
| 5.4 典型矿区沉降监测案例 | 第73-76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76页 |
| 6.2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