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6-32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7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7-28页 |
2.3 地层、煤层发育特征 | 第28-29页 |
2.4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9-32页 |
3 11607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实测 | 第32-36页 |
3.1 工作面地质概况 | 第32-34页 |
3.2 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第36-45页 |
4.1 试验目的及原型 | 第36页 |
4.2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原理 | 第36-37页 |
4.3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的建立 | 第37-40页 |
4.4 模型开采与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数值模拟研究 | 第45-59页 |
5.1 FLAC~(3D)简介及优势 | 第45页 |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山区煤矿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多因素研究 | 第59-77页 |
6.1 相同地质条件下山区煤矿与平原煤矿采动导高发育对比 | 第59-62页 |
6.2 山区煤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4页 |
6.3 影响山区煤矿导高多因素数值分析 | 第64-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7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作者简历 | 第83-8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