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9-16页 |
1.1.1 VOCs的来源及危害 | 第9-10页 |
1.1.2 VOCs的排放情况 | 第10-12页 |
1.1.3 VOCs控制技术 | 第12-15页 |
1.1.4 治理技术的比较 | 第15-16页 |
1.2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技术 | 第16-22页 |
1.2.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2.2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VOCs的原理 | 第17页 |
1.2.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降解VOCs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3 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2 实验系统及分析方法 | 第25-30页 |
2.1 化学试剂和气体 | 第25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3 实验系统 | 第26-27页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2.4.1 放电特性 | 第27-28页 |
2.4.2 甲苯浓度及降解效率 | 第28-30页 |
3 直流电晕放电诱发微孔放电的研究 | 第30-40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3 电晕放电反应器结构优化 | 第31-34页 |
3.3.1 正/负极性电晕放电对比研究 | 第31-32页 |
3.3.2 线-板间距对负电晕放电影响 | 第32-33页 |
3.3.3 不同高压电极材质对负电晕放电的影响 | 第33页 |
3.3.4 高压电极曲率对负电晕放电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微孔放电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 | 第34-39页 |
3.4.1 微孔放电的发生 | 第34-35页 |
3.4.2 不同绝缘材料对放电电流和臭氧生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3 小孔数目对放电电流及臭氧生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4 薄膜厚度对放电电流及臭氧生成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5 孔径对放电电流及臭氧生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负电晕放电诱发微孔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甲苯的研究 | 第40-49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4.2.1 实验系统 | 第40-41页 |
4.2.2 分析测试系统 | 第41页 |
4.3 气相参数的优化 | 第41-47页 |
4.3.1 载气种类对降解甲苯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2 载气中O_2浓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载气流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4 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5 湿度的影响 | 第46页 |
4.3.6 不同放电体系对甲苯降解效率比较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电晕放电诱发微孔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甲苯机理探讨 | 第49-55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实验仪器及分析 | 第49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5.2.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9页 |
5.3 负电晕放电诱发微孔放电等离体发射光谱诊断分析 | 第49-51页 |
5.4 甲苯降解气相产物分析 | 第51-52页 |
5.5 电晕放电诱发微孔放电等离子体降解甲苯机理探讨 | 第52-5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