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新型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研发及其性能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第12-13页
        1.2.1 被动控制第12页
        1.2.2 主动控制第12页
        1.2.3 半主动控制第12页
        1.2.4 混合控制第12-13页
        1.2.5 智能控制第13页
    1.3 土木工程智能结构第13页
    1.4 SMA在土木工程中研究与应用现状第13-16页
        1.4.1 SMA耗能装置第14-15页
        1.4.2 SMA隔震装置第15页
        1.4.3 SMA智能控制第15-16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参考文献第17-21页
第二章 SMA材料性能试验第21-53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SMA的基本特性第21-24页
        2.2.1 材料的微观结构第21-22页
        2.2.2 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第22页
        2.2.3 形状记忆效应第22-23页
        2.2.4 超弹性效应第23-24页
    2.3 SMA的本构模型第24-35页
        2.3.1 Tanaka、Liang和Brinson系列本构模型第24-28页
        2.3.2 Boyd和Lagoudas系列本构模型第28-29页
        2.3.3 Aurricchio模型及其改进模型第29-33页
        2.3.4 Graesser-Cozzarelli模型及其改进模型第33-35页
        2.3.5 Inshin-Pence模型第35页
    2.4 SMA的超弹性性能试验第35-47页
        2.4.1 试验设备及SMA试件选择第35-37页
        2.4.2 试验方法及试验过程第37-38页
        2.4.3 试验结果及讨论第38-47页
    2.5 ANSYS的SMA超弹性本构模型及相关参数取值第47-49页
        2.5.1 ANSYS中SMA超弹性本构模型第47-48页
        2.5.2 参数取值第48-49页
        2.5.3 数值模拟第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第三章 新型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设计第53-65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第53-55页
        3.2.1 新型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构造第53-54页
        3.2.2 新型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工作原理第54-55页
    3.3 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设计第55-58页
    3.4 试件设计第58-59页
    3.5 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加工与组装第59-63页
        3.5.1 支撑加工第59-60页
        3.5.2 支撑拼装过程第60-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第四章 新型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第65-91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材料性能试验第65-68页
        4.2.1 试样设计与加工第65-66页
        4.2.2 试验装置与加载第66-67页
        4.2.3 材性试验结果第67-68页
    4.3 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力学性能试验第68-82页
        4.3.1 试验概况第68-72页
        4.3.2 参数选取第72页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72-82页
    4.4 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数值模拟第82-86页
        4.4.1 模型建立及相关参数取值第82页
        4.4.2 数值分析结果及其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82-86页
    4.5 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力学计算模型第86-88页
        4.5.1 基本假定第86-87页
        4.5.2 力学计算模型第87-88页
    4.6 本章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1页
第五章 应用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第91-115页
    5.1 引言第91页
    5.2 SMA自复位耗能支撑的简化与验证第91-93页
    5.3 钢框架模型第93-95页
    5.4 框架结构的分析第95-114页
        5.4.1 结构设计第95-97页
        5.4.2 有限元模型第97-98页
        5.4.3 结构分析第98-114页
    5.5 本章小结第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5-119页
    6.1 本文总结第115-116页
        6.1.1 主要结论第115页
        6.1.2 创新之处第115-116页
        6.1.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第116页
    6.2 后续研究展望第116-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作者简介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及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下一篇:膜热交换器性能分析及其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