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     1.1 蜱 | 第12页 | 
|         1.1.1 蜱虫概况 | 第12页 | 
|         1.1.2 长角血蜱 | 第12页 | 
|     1.2 Vg基因 | 第12-16页 | 
|         1.2.1 Vg基因概述 | 第12-13页 | 
|         1.2.2 Vg基因结构 | 第13页 | 
|         1.2.3 Vg基因表达和活化 | 第13页 | 
|         1.2.4 Vg基因生物学功能 | 第13-15页 | 
|         1.2.5 Vg的合成和转录后分解 | 第15页 | 
|         1.2.6 Vg转录后糖基化、磷酸化、硫酸化作用 | 第15-16页 | 
|         1.2.7 Vg的吸收 | 第16页 | 
|     1.3 miRNA | 第16-21页 | 
|         1.3.1 mi RNA概述 | 第16-17页 | 
|         1.3.2 mi RNA家族 | 第17-18页 | 
|         1.3.3 mi RNA的靶基因 | 第18页 | 
|         1.3.4 mi RNA与靶基因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         1.3.5mi RNA降低靶基因表达 | 第19页 | 
|         1.3.6 mi RNA靶基因预测 | 第19页 | 
|         1.3.7 细胞环境 | 第19-20页 | 
|         1.3.8mi RNA的调控 | 第20页 | 
|         1.3.9mi RNA:诊断标志物 | 第20-21页 | 
|         1.3.10 mi RNA修饰 | 第21页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长角血蜱mi R-275 特异性分析及功能预测 | 第22-28页 | 
|     2.1 材料 | 第22页 | 
|         2.1.1 实验蜱虫及动物 | 第22页 | 
|         2.1.2 试剂 | 第22页 |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     2.2 方法 | 第22-24页 | 
|         2.2.1 长角血蜱各个发育阶段及组织的准备 | 第22页 | 
|         2.2.2 长角血蜱总 RNA 的提取 | 第22-23页 | 
|         2.2.3 一链cDNA的合成 | 第23页 | 
|         2.2.4 相对荧光定量PCR引物合成 | 第23页 | 
|         2.2.5 相对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23-24页 | 
|         2.2.6 mi R-275 功能预测 | 第24页 | 
|     2.3 结果 | 第24-26页 | 
|         2.3.1 mi R-275 在长角血蜱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 | 第24-25页 | 
|         2.3.2 mi R-275 在长角血蜱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 | 第25页 | 
|         2.3.3 mi R-275 功能预测 | 第25-26页 | 
|     2.4 讨论 | 第26-27页 |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mi R-275 靶基因预测及鉴定 | 第28-39页 | 
|     3.1 材料 | 第28-29页 | 
|         3.1.1 实验细胞及蜱虫 | 第28页 | 
|         3.1.2 试剂 | 第28页 |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     3.2 方法 | 第29-35页 | 
|         3.2.1 mi R-275 靶基因预测 | 第29页 | 
|         3.2.2 靶基因验证 | 第29-35页 | 
|     3.3 结果 | 第35-38页 | 
|         3.3.1 靶基因预测结果 | 第35-36页 | 
|         3.3.2 靶基因结合位点的PCR扩增 | 第36-37页 | 
|         3.3.3 转染条件优化结果 | 第37页 | 
|         3.3.4 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     3.4 讨论 | 第38页 | 
|     3.5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显微注射mi R-275 抑制剂 | 第39-47页 | 
|     4.1 材料 | 第39页 | 
|         4.1.1 实验蜱虫与实验动物 | 第39页 | 
|         4.1.2 试剂 | 第39页 |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     4.2 方法 | 第39-42页 | 
|         4.2.1 antagomir和missense的合成 | 第39-40页 | 
|         4.2.2 Antagomir注射浓度优化 | 第40页 | 
|         4.2.3 长角血蜱显微注射antagomir | 第40页 | 
|         4.2.4 长角血蜱组织解剖 | 第40页 | 
|         4.2.5 总R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         4.2.6 一链cDNA的合成 | 第41页 | 
|         4.2.7 相对荧光定量PCR引物合成 | 第41页 | 
|         4.2.8 相对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41-42页 | 
|         4.2.9 饱血雌蜱生理指标的统计 | 第42页 | 
|     4.3 结果 | 第42-45页 | 
|         4.3.1 Antagomir注射浓度优化结果 | 第42-43页 | 
|         4.3.2 长角血蜱显微注射antagomir结果 | 第43-45页 | 
|     4.4 讨论 | 第45-46页 | 
|     4.5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mi R-275 基因回补实验及RNAi | 第47-56页 | 
|     5.1 材料 | 第47页 | 
|         5.1.1 实验蜱虫与实验动物 | 第47页 | 
|         5.1.2 试剂 | 第47页 |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     5.2 方法 | 第47-50页 | 
|         5.2.1 ds RNA的合成 | 第47-48页 | 
|         5.2.2 Vg-2 基因RNAi | 第48-49页 | 
|         5.2.3 mi R-275 基因回补实验 | 第49页 | 
|         5.2.4 饱血雌蜱生理指标的统计 | 第49页 | 
|         5.2.5 Vg-2 基因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49-50页 | 
|     5.3 结果 | 第50-54页 | 
|         5.3.1 Vg-2 基因RNAi | 第50-51页 | 
|         5.3.2 基因回补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         5.3.3 Vg-2 基因组织特异性结果 | 第53-54页 | 
|     5.4 讨论 | 第54-55页 | 
|     5.5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附录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